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层农机推广发展现状与创新推广工作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是基层农机推广部门的历史使命。笔者结合多年的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经验,针对目前我国农机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化发展要求的情况.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模式行了探讨。
  关键词:基层;农机推广;创新;模式
  一、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背景
  中国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普遍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近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变化,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是转型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时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业机械化成为当时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但是当时中国的经济百废待兴,综合国力很弱,农业和农机化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正在进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田块规模小而散,这些客观因素制约了我国农机化水平的发展。二是萧条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由于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和逐步完善,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重点的战略转移,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处于维持和停滞状态。三是复苏期(本世纪初至今),这次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有一大特点,它不是靠任何人为地设计、掀起和推动,而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要求。这次发展的动力既存在政府的因势利导,积极支持,也有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烈需要,更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障,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文件,针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情况下,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亟须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至此,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二、基层农机推广发展现状
  1.农机推广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乡镇农机人员普遍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绝大部分乡镇农机人员是从70年代中期进站工作的,由于人员参差不齐、文化索质不一,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知识得不到更新,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进行,尤其是新式农机具推广工作的开展。乡镇农机服务队伍中,不少从业人员由于没有通过系统的技术业务培训,普遍存在服务质量差、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等不符合农机推广工作发展要求的情况。
  2.基层农机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黔南州原县属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撤、扩、并后,乡镇农机技术员完全由县下放到乡镇管理,一些人转任行政干部,一些人被抽调到其它业务部门工作,农机管理这一基层职能难以履行。乡镇、村级农机服务组织也不键全,有的乡镇有名无实,有的已被乡镇政府撤销,有的被企业兼并,而村级农机管理与服务组织大部分已不存在。幸存的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技术基础好的人已外流,人老体弱者从事农机服务已力不从心,而且对新技术、新农机也了解不多,有的农机网点不但技术设备简随,甚至有的从业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
  3.农机推广工作缺乏政府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宏观调控手段不力。农机推广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购样机、搞试验和示范推广、人员培训等,如果政府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推广应用的投人减少,特别是对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农机化工作投入减少,必然给工作带来困难,影响这些地区农机化的发展,影响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三、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是“官办”(政府农机管理和推广机构)与“民办”(民间农机从业组织及社会资本)相结合,官方推广机构提供政策指引和规范管理,民间农机从业组织和各种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各司其职的双向多元的组织体系。
  双向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向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使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等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机户”及“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等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提供政策、法律及推广资金,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机具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进行示范作业。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农机生产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户”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四、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运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任制,按因事设岗、因岗聘人的原则,公开竞聘,优胜劣汰。在薪酬制度上,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将生产要素纳人薪酬序列,使推广人员收人与其工作绩效挂钩,鼓励推广人员以娴熟的技术与良好的服务从事农机推广工作。在奖励制度上,一是对做出贡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给予奖励,激励更多的推广人员爱岗敬业、专心致志地从事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示范和机具推广工作:二是设计和实施好农机科研、教育、推广、生产同向化的激励机制,使与农机技术推广有关的所有参与者同心协力、各司其职。
  参考文献:
  [1] 毕占伟. 基层农机管理中的不良现象及该采取的措施[J]. 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 2004,(04).
  [2] 杨宁.加强农机科技推广的几点思考[J].北京农业:实用技术,2009(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203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