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本剧让学生活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本剧是将课文内容生动形象地再现给自己和同伴的一种集教学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园活动。课本剧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表演活动,主要是为语文教学服务。它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关键词:课本剧;学生;语文教学;表演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8-01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8.076
  所谓课本剧,就是将课文内容生动形象地再现给自己和同伴的一种集教学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园活动。下面,笔者对此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课本剧的意义
  课本剧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表演活动,主要是为语文教学服务。它不择表演场地,不择学生水平,不择表演设施,不择表演时间,也不择表演规模。学生通过舞台表演,通过角色体验,增强了对文本的理解。虽然他们有些稚嫩,但是举手投足之间无不跃动着童真与童趣,也在无意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及主题思想的理解。这种愉悦情感的教育方式具有较强的知识接受和思想教育效果,比教师单纯的课堂教学优越许多。
  二、编排课本剧
  新课程标准更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将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课本剧以其特殊的形式,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通过分析课本剧编演的步骤,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
  在学生自己编排并表演了几个课本剧之后,我发现学生对于什么是课本剧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或者说是存在着误解,仅仅停留在角色朗读或者角色扮演这一层面,并不能深入理解,挖掘课文中的一些内在潜藏的东西。可我又苦于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剧本的概念。恰在此时,我们开始了第四单元的学习,其中有田汉先生的剧本《盗草》这一课。我想正好可以利用这节课指导学生认识剧本的特点,让学生学习如何改编剧本。因此,我查阅了大量有关戏剧剧本的知识,抓住要点准备了这节课。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这篇课文的基础上,我对照课文讲了剧本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戏剧和剧本的常识,如剧本中的“幕”和“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个性化的语言,台词和舞台说明等,使学生明白要想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字改编为课本剧,首先要懂得剧本的特点,然后才能根据其特点编出符合要求的课本剧。当然,学生一时之间还不能进行操作,因此在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共同改编了这篇课文,将其诗化的语言改写成散文化的语言,并以剧本的形式呈现出来。当遇到一些问题,如处理背景知识、人物心理、环境等,学生提出可以将其转化为人物语言,还可将剧本舞台说明中的布景说明改为环境描写或旁白,为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等。之后,学生分小组改编剧本并排演了课本剧。学生还准备了服装、道具、舞台说明(是以小黑板出示的)。学生的表演有板有眼。如鹤鹿二童与白素贞的打斗场面是一场武戏,学生是参照了京剧上的动作而设计的,还配了音乐(而事先我并没有想到学生会有如此表现),台词也加入了一些口语化的内容。各小组的表演不尽相同,各有精彩之处。表演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共同点评,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了改编剧本的方法。学生的表演虽然稚嫩,但很成功。这样,学生的创作表演的欲望被激发了起来,又积极改编了《渔夫和魔鬼》《东郭先生和狼》《狼》《皇帝的新装》《童区寄传》等课文。学生通常利用课间或者休息时间编排课本剧,我担心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就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学生纷纷表示编排课本剧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体会了人物的形象与情感,并且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作文――《我对课本剧的感想》。于是,我根据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发展个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本剧的表演。在挑选演员的过程中,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想要表演自己喜欢的角色。经过激烈的角逐,学生定下了演员。在其后的排练中,这些小演员们也是兴趣盎然。演完课本剧后,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更浓了,觉得不再枯燥乏味,学习成绩也大幅度提高了。
  三、课本剧的功能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以表演课本剧来补充语文教学有很多优点。而且,课本剧通过形象直观的表演,能发挥许多功效。课本剧是加深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理解的一种教学形式。课本剧的表演深受学生喜爱,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并让学生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之一。课本剧的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记忆,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本剧的演出,将这些富有形象性的道理,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把道理变成视觉形象、听觉感知,通过感知的观照,就把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艺术”,并从中获得新知识。学生的情绪和多种感官得到调节,心情舒畅了,不厌倦了,调剂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地发展。课本剧的演出,还使学生从再现作品的生动、真实的画面中,体会人、事、情、理的内在联系及典型意义,受到美的陶冶,德的潜移默化影响,领略到感人的艺术境界,并在艺术美的熏陶下自我教育,培养起真、善、美的道德情感,使之形成高尚的品格。例如,将鲁迅的《孔乙己》改编成戏剧,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孔乙己的一生悲惨的飘零身世,加深对封建社会压迫下的底层知识分子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憎恨。这种分明的爱憎情感,就是学生在演出中,精神上受到陶冶的结果。
  总之,课本剧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型教学手段不断出现的现代教学面前,不应该丢弃。因为课本剧的表演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有极高的价值。在我们的小学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实际,有序地、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将会把我们的教学提升到理想的境界。它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217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