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变革途径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87-02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的颁布施行,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研究已成为热门问题,引起许多专家学者及一线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并纷纷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有力促进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不断变革,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仍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探讨的持续性问题。
  一、评价方式的转变是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
  我国现行的中、高考制度,已实行了几十年,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形成了对教师、学生的一个普遍的评价模式,即中、高考分数成为评价教师、学生的唯一的标准和依据,中、高考分数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的标杆,即教师就是教书,教出成绩好的学生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特别是近些年来,这一评价方式在一些地方空前强化,中、高考成绩成为了衡量一个地方的教育、经济水准的一项硬指标,中高考成绩更普遍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在此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升学压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快出成绩,一些教师急于求成,偏重结果,轻过程,在授课中,着重于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能够很好地得到挖掘、发挥,从而,引发了“高分低能”问题的产生,出现了重点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年薪十万找不到技术工人”的怪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机制出现了问题,中小学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师评价的模式和制度,把中、高考分数当成了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因而,学生学习上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教师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授课时,不考虑学生的因素,照本宣科,搞“满堂灌”,“题海战术”,促成了以上这些怪现象的产生。
  因此,转变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学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发展的功能,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这对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学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和指导。然而,如今,这种教师角色的弊端也渐渐遭受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质疑。即这种教师角色,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和接受关系,学生很少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是知识、技能、道德等多方面的权威,师生关系单一,教师角色也单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转授给学生。
  而语文教学的新思维则是要为培养能力而教,为培养能力而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起来;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教师要引在关键处、引在抽象概括处、引在知识的联系处、引在加深理解处,把学生引导到能够自主学习的境地,从而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目的。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学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的标志
  1.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在以往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僵硬的教学模式――先教后学,即老师按照教学内容,一章一节、一段一篇地讲解课文内容,学生按照老师所授内容,一步一步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绝大多数学生只动笔,不动脑,只听讲,不思考,完全变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个性完全被忽略了,长久以往,对学生的能力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新的环境下,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即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看书学习,在看书过程中,要注意动笔动脑,自己尝试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有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时解决不了,可以留到教师讲课时再解决。这样,学生在以后的教师教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就摆脱了只动笔不动脑、只听讲不思考的弊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创造性均能有效地得到提高。
  2.变教教材为以教材教。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把教完教科书教材当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志,其实,这是一种对教学内容的不全面的理解。教科书的内容虽然经典,但内容毕竟有限。因此,教科书的作用,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技能和方法,即教师通过教教材,让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去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利用所掌握的方法和技能,去领会、掌握新的知识。这样,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增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遵循课本,更要敢于突破课本,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课本内容,还要大力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鼓励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去领会、掌握新的内容,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教师为主体变为教师为主导。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合作伙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必须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冲破陈旧的观念,真正树立学生就是学习和课堂的主人,教师需要主动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学习,共同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互动主体”的关系,所以建立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把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当然,教师课堂中身份的转变,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更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221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