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说教学从“品悟人物形象”开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读小说,要引导学生于细微举动中,感知人物形象;聚焦特写镜头,感知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态度,感知人物形象。这些教学方法对于初段的小说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关键词:小说;三顾茅庐;品悟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87-1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白话小说所占篇幅不多,大概是从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三顾茅庐》开始渗透,到五年级上册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以及六年级下册的《三打白骨精》,共计3篇,分别改编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除《红楼梦》之外,其余都有涉及。《三顾茅庐》是其中改变较多的,语言风格已经转向现代汉语。但课文仍旧将小说的典型要素体现得很充分,不失中华古典名著的风采。
  文章以干净凝炼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也体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发展。本文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强化写作技巧,初步学会阅读小说文体的好素材。
  一、研读文本,针对主题,研制教学内容
  三位老师课前都能深入研读文本,针对本次研讨的主题,基于小说文体和中段学情,研制合宜的阅读教学内容。从三位老师课堂呈现的面貌来看,不难发现他们不约而同都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品味课文中生动的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关系,体会环境烘托的写法,进而感悟人物形象。
  二、深入文本,凸显文体,实施教学预设
  本次研讨的另一篇课文是《爱之链》。这篇课文的作者匠心独具,构思巧妙,故事从乔依说起,最后又回到乔依身上,结构上首尾呼应,尤其是结尾耐人寻味,既揭示了乔依和女店主是夫妻关系,又暗含着乔依的无私付出也得到了回报。相较而言,经节选、改编,收入教材的《三顾茅庐》一文,情节没有那么曲折,构思没有那么精巧。而且教学本文面对的是四年级学生,中段学生学小说,暂时还不具备揣摩文章如何构思行文、如何编织情节的能力。因此,教学第二课时主要任务应为引导学生感知小说细节塑人的写法,感受小说以景衬人的精妙。观摩完三节课后,我发现执教老师确实是这样做的――读《三顾茅庐》这篇小说,主要要指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还致力于要让学生意识到今后读小说除了被情节吸引外,还要在脑海中烙印下文章刻画出的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首当其冲,就是引导学生于细微举动中,感知人物形象。三位老师在带领学生揣摩“刘备”这个人物形象时,课堂的主话题是差不多的,即“找出体现刘备尊重人才,诚心诚意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谈谈感受”。学生能找到的有“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快步走进草堂”等,这些都是细微的举动,但无不流露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景仰和尊重,对求得人才的渴望。学生在谈到“下马步行”这一点时,三位老师都补充了一个知识,在中国古代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这是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表示极大尊敬的礼仪,这一知识的适时补充可以让学生豁然体会到刘备的小举动里有大诚意。还在此处出示了两人身份和年龄对比的表格,刘备作为长辈,又是身份尊贵的皇叔,本无需下马步行,可他却这么做了,至此学生对刘备渴求贤才心意之诚的体会就加深了。课堂上,三位老师都提醒同学们留意“半里多路”一词,“半里多路”就是300米左右,这么远,诸葛亮根本就看不见,刘备仍旧坚持要早早下马步行,可见诚贵在心,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教师主导着,带着学生将体会步步加深的同时,也是在把如何“做批注、谈体会”的方法渗透给学生:最起码要将前后关键处联系起来谈,如果有更为丰富的课外知识、背景资料,那么你就能从文中读懂、读到更多。
  其次,聚焦特写镜头,感知人物形象。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作者给了刘备的这个站一个特写,句中的“恭恭敬敬”一词更是值得品味。对于“恭恭敬敬”一词,有位老师这样教学:
  首先,出示古文字“恭”,从字形入手理解字意,心怀恭敬之意,双手高举行礼,这就是“恭”。由字在到词,了解“恭敬”一词的词典意后,引导品读文本,结合上下文感受“恭恭敬敬”的意思,并启发学生表演“恭恭敬敬”的情景。体现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理解词语的思想。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谁应该对谁恭恭敬敬呢?(大臣对皇上;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这样学生对“恭恭敬敬”一词的理解深化了。最后,再回归文本,引发矛盾碰撞:了解刘备和诸葛亮年龄相差大,身份悬殊,刘备对诸葛亮竟然如此恭恭敬敬,这说明什么?这里不仅体现诚心诚意,更能体现刘备的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至此,刘备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更加丰满而鲜活了。就这样,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进去,读出来,再读回去,整个过程渗透着阅读方法,培养了感悟能力,对文本的感悟更有深度,学生心中自然敬佩刘备的品质,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再者,通过对比态度,感知人物形象。在一系列举动前,有段语言描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文中张飞嚷着要把诸葛亮捆来,刘备怒斥了这个结拜的兄弟。课上有老师问同学:张飞和刘备什么关系啊?同学们回答:结拜兄弟。很快,学生意识到为了个外人斥责结拜兄弟,可见心意诚。再看两人对待人才的态度,对比是那么鲜明。老师随后小结“好一个莽张飞,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尊重人才,诚心诚意的刘备,这两人对待诸葛亮态度的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老师在小结这段教学时的这番话一定也让学生茅塞顿开,原来作者安排这两人在此情此景下对话,是用心之为,是有用意的。今后阅读小说,也可以将人物的种种表现对比着、比较着读,这样对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的感知会更充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247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