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从这里起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对学生究竟有什么影响?创新教育与中学学习是否矛盾?随着《我爱发明》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的逐年开展,我们从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解开了心中的疑惑,也逐渐消除了担忧。
  发明源于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不便现象是创新的第一步。在发明课上,教师引出第一个话题:“请大家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一一列举哪些物品是自然界原有的,哪些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个话题虽然简单,但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了发明无处不在,提高了学习兴趣。
  课后,原来对生活中不便现象熟视无睹的同学都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有些还能提出一些虽然没有遇到但想象到的不便现象,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发明源泉。如一位同学发现了木工师傅换门窗时需要上下折页同时对齐才能安装的不便现象,据此发明了不对称折页。 另一位同学根据出门时常忘记关灯的现象,发明了关门落锁关灯的机械装置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安排每人每两周完成一个创意表。即便很多想法只是一个创新设计方案,并没有转换成产品,但并不妨碍学生创新思维的逐步锻炼与培养。
  在创新教育课堂上教师会为学生传授三种思维模式: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其中后面两种思维模式非常关键,它们常常在发明创造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针对生活中的不便现象,逆向思维是思考如何设计一种装置解决此种不便,而发散思维则是在思考一种方案之后,又提出其他多种新方案。由此把问题发现变成课题研究,有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级学生刘继国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观察生活非常细致,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便是能否解决用扳手上螺丝时需要换手的不便。后来,刘继国利用以上三种思维模式尝试解决,从“设计一种不换手的扳手→利用现有的自行车链条传动模式→思考别的解决方法”,最终发明了一种带内六方的齿轮装置。
  2009级学生房其龙刚升入高中时在全校的排名在600多名之外,通过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的学习,高考时成绩位居全校前40名,并最终考入吉林大学。
  由于房其龙平时观察比较细致,仅折页这一常见的产品,他就提出了3种改进方案,可见他创新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如果把这种创新思维迁移到学习文化课知识中会有什么效果?房其龙的案例很好地说明了创新思维会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而不是影响学习进步。
  为什么喜欢科技创新的同学的成绩一般都呈上升态势?这或许归结于这些同学在这一过程中养成了优秀的创新思维品质、主动投入创新设计的积极心态、不断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和坚持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这些因素最终在高三的最后冲刺阶段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科技创新与学习文化知识是互补相通的,二者并不矛盾,好比适度进行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一样。
  通过创新教育,学生普遍认识到发明成果(即专利)同商标权、版权等一样也是一种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可转化为产品生产制作技术并变成社会生产力。
  2012年10月,学生张雯雯的一项儿童纠姿笔专利被北京的一位女士以5000元的价格购买,这是我校第一次成功转让专利,也是到目前为止长清区第一例成功进行专利转让的案例。本次专利转让的价格虽然不高,但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目前,专利是“一种知识产权、一种财产权”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位学生心中,他们开始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保护了国家的知识产权就是保护了国家的技术与财富,有了知识产权就有了话语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2657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