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和道德水平,又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背景,正确理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准确把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内容和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4007203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当代大学生成为思想文化、价值观念进行碰撞、融合的载体。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域下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成为如今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背景
  回忆一下中国历史发展历程,各项活动的发起者都是大学生,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情绪、心理、观念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出现波动。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信息喷涌而来,各阶级、党派、思想的信息飞速传递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在尚未成形的阶段产生偏移。
  据调查显示,各专业大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基本看法与职业道德能够符合社会现实需要。但是,大学生仍处于青年阶段,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提高,情绪丰富但不稳定,求知欲强烈但不长久,思维独立但缺乏判断,创新意识强但认知轻率,这种矛盾会以不同形式集合在大学生身上。这种现象就对教育工作参与者提出一个重要的挑战。在大学校园完成大学生对价值观的构建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奠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通过立足于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点,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思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的,是在党政建设过程中,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大学生基本情况所形成的一个价值体系。是对人的价值观、交往观、社会价值体现等方面进行高度概括的基于社会主义特质的生活实践的根本原则和行为方式。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到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延伸而来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可以归纳总结为:政治观、择业观、个人与家庭观、道德观、消费观等方面。
  1政治观:在对国家政策、时事政治的认识与理解之下,对于党的观念、国家政策、社会热点等方面的正确理解。
  2择业观:大学生根据个体的感受对选择职业出现的针对于择业方式、标准的表现。
  3个人与家庭观:大学生对自身与家庭之间关系的认知与态度,结合如今独生子女较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冲突,所形成的个人与家庭观念。
  4消费观:大学生对快速消费的认识与理解,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借款消费成为消费主流大军。
  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途径
  (一)寻找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之间的平衡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
  价值目标是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立足点,从而有效地树立人的主导价值目标,并能够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稳定地坚持这一价值目标。当价值目标有所变化时,价值取向必然有所变化,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过程中将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作为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首要任务。
  通过大学生根据自己特定的标准对于客观环境和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大小做出的一种评判,认同社会对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之间关系并将三者之间的关系与自身价值观相统一。
  (二)提升大学生自身价值观构建的理念
  通俗来讲,大学生的价值观是指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对国家政策、周边环境等信息的观念系统,是他们对于生活中自身与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他们对于环境或其他因素所持的基本观点。
  大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有共同性,大学生价值观决定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在大学阶段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理念,完成他们对自身意义和自我行为评价的体系建立。
  1价值观体现生活化
  大学生的价值观是来自于社会生活并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大学的校园是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中心的,在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构建中,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共同进行,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从大学生的生活出发,从他们实际需求和需要出发,以身边的小事为切入点,实现从生活中实现教育的目标。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牢牢以这一“抓手”在价值观的培养中体现生活化。
  2人本教育,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已然成为大学生培养的一大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价值观培养的依托手段。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结合,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到整体素质教育的大方针上来,通过将人生价值体现、文化教育、思想品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紧密结合,为知识教育保驾护航,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
  3理想与现实完美对接
  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社会现实作为价值观构建的基础,在这一客观条件之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坚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根本上帮助其完成正确价值观的建立。既要坚持大学生价值观的理想性,又要实现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化。大学生的理想根据其实现的过程可以划分为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又是大学生的最高理想。当然最高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将理想合理有效地划分之后,就能将原本“遥不可及”的理想转变为阶段性的目标。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阶段性目标实现的办法,完成最高理想的实现。这是一个理想与现实完美对接的理想实现途径,通过将各个阶段的提高实现与最终目标的距离一步步拉近。实现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办法,既可以有效地防止理想只是幻想的表现形式,又能提高大学生实现最高理想的前进动力[1]。   理想是丰满的,可现实确实又是瘦骨嶙峋的。现在的人往往将理想中的社会认定为现实中的社会,从大学生方面来看,由于他们一直是生活在“象牙塔”之中,生活中极少遇到较大压力或挫折,所能遇到的问题除了学习就是感情与人际关系的处理。毕竟他们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关系较为简单,所以他们理想中未来的生活与真实社会常常会有较大的偏差。当他们走入社会之后就会发现一切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只能看到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和冷遇。因此理想与现实的对接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坚持社会与个体统一的原则
  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价值取向中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统一性,将个人的价值实现与社会的价值体现进行高度统一,并相互联系促进价值观的和谐稳定发展。
  人存在于社会当中,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想要建立起健全的价值体系,就必须依托于自身所处社会中被广泛认同并且接受的价值体系,以社会总体目标为个人目标建立的基础,在弘扬繁荣大学生本身价值观的前提下,坚持人本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完成社会与个体的统一。在所构建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既能包含社会性,又能体现大学生的个体性[2]。
  由于当代大学生本就是个性张扬的一代,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必定是多样化的。想要既不控制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又能将其规范在被社会所认同的范围内,就要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存在关系实现高度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从两方面来看:社会属性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要分清轻重和主次,首先必须突出国家利益的至高性。个人属性方面,既尊重个人的发展与能力的体现,又鼓励个人与集体之间经济关系实现和谐稳定发展,积极寻找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最佳融合点,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看问题,以整体利益为首要条件,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与保证,使大学生能够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完成个体的最终理想。通过社会与个体的统一来实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三赢局面。
  (三)多条腿走路,实现结果最优化的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当代大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途径和渠道越来越多,提高他们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实效性必须坚持多条腿走路。
  1从思政教育入手,重视其影响作用
  价值观不是一句空谈,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的,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中,从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到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课程设立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无不具有实践意义。通过将思政教育作为价值观培养的主要手段,将原本属于观念和思想层面的理论知识,转化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实践的内容,在探索和实践中找到最适合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灌输或社会的强制接受的,而是在生活中无时无刻地被“浇灌”而形成的[3]。针对这一特点,在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中去。彻底摒弃我讲你听这种填鸭式教育方式,通过自主探索更符合教育本质的方式来完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2集中兴趣相投的个体,进行整体化提高
  每个大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所偏差。这种偏差的个体表现在农村和城市大学生,男生与女生,独生子与非独生子,文科与理工科学生身上,这种差异化将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一个广泛的群体,在大学生中间,应该有目标地培养先进个体,发挥同辈个体对群体的引导作用,实现整体提高的目标。
  大学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社团,合理有效地利用社团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将拥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共同奋斗目标的学生集中起来,通过在社团中情感倾向相似的个体之间的活动,更容易使他们对社会或事物产生相近或相同的看法,形成群体性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在这种团体中培养先进个体,将社团成员凝聚起来,形成团体性包覆下的个体的正确、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生活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所度过的人生阶段大部分都是在校园内的集体生活,学校无疑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主阵地。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成长的“营养基”。通过师生员工的价值观、精神风貌等方面的关注,完成校风正、学风浓的目标,将在校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通过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全面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4]。
  由于文化的特殊性,教育的本质要求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将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融入其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从生活中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建立。从而培养出能够传承中国文化,并能够积极创新的高素质大学生,为日后他们进入社会成为中流砥柱打下坚实的基础。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科学的校园管理着手,通过完善的制度,人性化管理,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活为大学生营造一种更适合价值观培育的环境。此外,还应健全大学校园的人际关系网络建设,净化舆论环境,通过多种方式达成处处育人、时时育人的效果。
  综上所述,大学生价值观构建需要依托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和标准,有组织、有目标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教育和引导,通过价值观教育,在校园内部建设和社会影响两方面的作用下,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启发和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并有效地转化为大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为前提,实现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择业观、消费观等主体观念的修正,实现价值观选择的合理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结合大学生个体发展要求,完成整体与个体的有效统一,最终实现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一凡,张军生.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2015,(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303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