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观对教育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视域融合的概念,其影响力已远远超越了对文本及历史的诠释学范围。该理论对于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交往有着良好的解释力。教育是一个理解与升华的过程, 视域融合是解释中理解者同被理解对象的不断的接触中逐渐相融,共同提升,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的过程。可见教育过程与视域融合理论的内核紧密契合,对于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伽达默尔;视域融合;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286-02
  伽达默尔认为,即使是被理解的对象,如哲学、历史、典籍、艺术作品乃至个人生活都有它们各自的历史视域。当我们自身的视域与哲学、典籍、艺术作品文化接触时,势必会导致理解者和理解对象两者不同视域的相互碰撞和冲突,在碰撞中不断的扩充自身原有的视域,从而使得两个视域相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达到视域融合的过程。
  一、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观
  从视域融合的产生机理来讲,伽达默尔认为,文本作为理解的对象,产生于作者之视域。因此,当读者的将自己的视域投射到文本上时,就出现了作者与读者即解释者和解释对象两种视域的对立,而只有把作者的视域和读者视域融合起来,才能出现更高层次且更具意义的新的理解,也才能形成一种新的和谐。然而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新和谐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解释者与解释对象之间的沟通,通过彼此之间的有效沟通达到理解的层次,这愈加说明了视域融合最终结果是解释者和解释对象视域的共同提升而获得彼此间的真正理解。
  从视域融合的过程实质来看,视域融合是“对原先视域的特殊性的扬弃,特殊性的扬弃后,会在慢慢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更广阔的视域。在此情况下的视域就会成为新的理解起点”。[1]在新的理解起点上人们所具有的交流和反思的能力又会促使人的思想的发展,思想碰撞和磨合的结果必然是会形成不同理解视角的融合或是产生新的问题视域。可见只有在交流中,反思中和批判中才能真正实现理解者和理解对象视角的融合。换言之,对于读者和文本来说,读者的反思和批判是回应文本的期待,发觉文本的意义,加深和文本的交往的关键所在。伽达默尔的所认为的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对于教育中的教育主体如何向教育对象灌输个人思想和文本思想,教育对象如何有效接受乃至处理教育对象的关系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二、视域融合观对教育的启示
  (一)对教育主体的启示
  1、实行阶段式教育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观指的是不同的前见、思想、观点和界限相交融、碰撞的状态,也是共同提升,形成一个更高更宽广的视域的过程。[2]该理论涉猎到教育领域也同样适用,适用于教育中主对象即师生间需要不断寻找视域融合点的过程,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在与老师视野融合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待视域提升后再次寻找视域融合点。因此,为了能让教育对象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认识到自己的视野变化情况,或者说为了便于教育主体了解教育对象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情况,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需要事先拟定自己最初的教学设想,要做到在完成阶段性任务后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寻找新的视域融合点。教育活动有层次的顺利进行要通过这样阶段性的教学来实现,带动对文本的学习就由点带面的展开,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更高水平和深层次的学习活动。这样阶段性不断寻求新的视域融合的过程既促使学生能力的增长,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对文本也有了理解的新起点,让其在清楚自身的视野变化的同时,增强知识自信,非常关键的是教师在阶段性视域融合下实现了层次性教学。
  2、实行反思式教育
  教师和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视域,教师必须形成自身视域, 而且必须是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视域。[2]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形成后,教育主体和对象伴随着哲学视域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的不断反思现有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因此在教育中,教育对象进行科学理解的前提条件和教育主体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固然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在课堂外,教学中教育主体需要在自身与学生、文本三者视域的差异性的碰撞中学会反思,要始终在视域的开放中保持反思和批判精神。在教学中,教育主体对于文本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师生面对面之间关于文本浅层次的相互交流而达到的理解上,而是应该要保持反思意识,即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视域,而是要对传统进行反思,对文本进行反思,超越对文本片面化、知识化理解,从而超越学科知识层面达到对文本和自身教育活动的重新理解,在与文本和教育活动程中形成新的理解视角和问题视域。
  (二)视域融合观对教育对象的启示
  视域融合过程不仅是理解者与被理解者一方影响另一方的过程,而是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3]因而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不但依赖于教育主体且对教育主体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为了摆脱教育对象的过分依赖教育主体的被动现象,作为教育对象只有学会主动找出理解视野的切合点,并且整合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每一环节的理解视野和方法,真理才会在每一次的视域融合中产生,教育对象也才可能掌握学习的根本方法。
  1、找出视域融合的契合点
  既然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对教育主体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和作用,而且教育对象依赖于教育主体,那么,让教育对象自觉找到与教育主体的视域切合点成为了学习的根本途径。作为一般意义上教育对象,学生应该学会理解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的文化结构、思想信念等来对老师的视域做出整体把握,并且在与老师的互动过程中避免角色冲突,设身处地的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其为的是获得较为客观的各种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渐渐达到视域契合的效果。视域的契合只是视域融合的一个基本前提,那么接下来更进一步的找出师生之间契合点,通过规律性的整合进一步的欣赏或者接受教育主体的理解视域就成为了视域融合的重要环节。   2、注意视野和方法的整合
  教育对象对于教育主体视域的接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两者之间视域的契合点,因此教育对象想要更为容易的接受教育主体传达的内容,需要对教育主体的视野和方法进行整合和归纳并加以吸收和内化,以期待在二者在视野相遇的过程中建立重要认同方面的情感因素。教育对象对教育主体的视野越发认同,那么二者之间的情感因素越发浓厚,教育对象对教育主体的信任感就越强,然而所谓的信任感则又是联系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和基本气氛。可以看出一旦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整合并接纳、吸收、蓄积教育主体的视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综合性的视域融合。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要重视通过整理、归纳教育主体的视域来增强对教育主体的视域的了解和认同。
  (三)视域融合观对处理教育主体和对象关系的启示
  1、加强建立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间的平等关系
  人在成长过程中时刻都在接受着包括语言、生活习惯、思维模式、节日礼仪、宗教信仰、待人接物等当地文化模式的影响,再加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形成个体特殊的价值观、心理状态、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的不同。[4]在教育中,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对象的师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会存在不同的理解视角,因此,师生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主体和对象之间不同的文化视野和不同的文化期待相遇与碰撞形成的。如果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的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并且自由表达观点,创造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的话,会使教育对象更容易把教育主体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最后形成二者的视域融合。在现代教育中教育主体始终手握权威,两者之间的交流总是呈现自上而下的态势,忽视两者其实都有同等说话的权利。对于教育活动来说,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同样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他们互相吸纳对方的智慧和经验,所以,彼此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是达到双方视域融合的关键所在。
  2、着重建立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间的相互认同关系
  师生之间的文化认同感越强,师生关系就越融洽,反之,教师和学生就会产生文化误解,从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建构。[5]然而实现教育主体和对象之间的文化认同的首要任务是教师必须形成自身视域,而且必须是正确的视域、正确的教育理论去引导教育对象。通过正确的理论观点去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是尊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视域, 不要强求学生达成与老师完全一致的思想与观念,让学生或者说是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自觉地吸收教育主体的思想,自觉的去认同教育主体的思想;再次是克服双方的独断视域,努力朝一致的方向去实现彼此间的相互认同。由于每个人自身存在着前意识或既定观念,只有当教师主体的教学理论与教育对象的前意识或者说是视野融合度较高时,价值教育才能得以实现并取得实效,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视域交融,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和反思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育的全过程中,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促进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俊.“视域融合”及其现代性意义检审[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2]刘晓明,王丽荣. 视域融合:心理教育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蕴涵[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1).
  [3]黄文前. 试论“视域融合”[D]. 陕西师范大学,2000.
  [4]程玮.教学中“视域融合”论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07).
  [5]吴晓.文化对话与视域融合: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现代性视野[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3743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