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接诊的2型糖尿病5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则为84.00%,研究组稍高于对照组,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均有轻微不良反应,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并明显改善血糖指标,值得借鉴。
  【关键词】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疗效
  2型糖尿病属于常见疾病,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代谢性紊乱综合征,在糖尿病患者中占了90%以上[1],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加强重视。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缺陷当属2型糖尿病发病主要机制,基础治疗方案为控制饮食与运动干预基础上采取药物有效刺激机体胰岛素分泌,并缓解胰岛素抵抗。从以往研究来看,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为此我院将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应用在2型糖尿病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计入选对象5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入选时间2012年5月-2015年5月。入选患者均确诊符合WHO有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同时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近期有服用糖皮质激素、合并心衰、肝肾病变、肿瘤、胃肠道疾病等患者[2]。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最小者40岁,最大者77岁,均值62.4±5.9岁;病程4-20年,均值10.6±3.9年。研究组:男14例、女11例;最小者41岁,最大者75岁,均值62.8±5.5岁;病程4-22年,均值10.9±3.7年。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二甲双胍(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130)治疗,每天2次,每次2片,于早晚餐后口服。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杭州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592)治疗,每天2次,每次2片,同样于早晚餐后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为1疗程,1个疗程后实施疗效评价。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腹泻、低血糖、心肝肾异常等),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本研究采取的疗效评价标准[3]为:1)显效:血糖下降幅度不低于3.0mmol/L,同时“三多”症状也明显改善;2)有效:血糖下降幅度2.2-3.0mmol/L,同时“三多”症状有所改善;3)无效:血糖下降幅度不足2.2mmol/L,“三多”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均数 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组间临床效果对比
  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组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00%,研究组稍高于对照组,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组间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
  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 )
  指标 治疗时间 研究组(n=25) 对照组(n=25)
  空腹血糖(mmol/L) 治疗前 9.78±2.45 9.65±2.41
  治疗后 6.41±1.27*# 7.95±1.95*
  餐后2h血糖(mmol/L) 治疗前 13.69±4.50 13.57±4.85
  治疗后 8.17±2.49*# 9.97±2.68*
  糖化血红蛋白(%) 治疗前 9.22±2.47 9.30±2.64
  治疗后 6.23±2.11*# 7.36±2.28*
  注:与治疗前相较,*P<0.05;与对照组相较,#P<0.05
  2.3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发生2例腹泻、1例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发生3例腹泻、2例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研究组稍低于对照组,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功能进行性衰退与胰岛素抵抗等引发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发生以血糖升高为主的慢性代谢紊乱综合征。为此,及时纠正胰岛素紊乱与改善胰岛素抵抗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临床常用药物有磺脲类、双胍类等药物,但磺脲类药物被证实会增加体质量,而且极易发生低血糖,目前已不建议采取该类药物。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口服降糖药,在2型糖尿病中已有多年应用历史,可取得不错的效果。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联合用药可取得更佳的效果,我院在2型糖尿病中进行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研究。
  本研究针对接诊的50例2型糖尿病进行对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加用吡格列酮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稍优;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二甲双胍降糖机制在于抑制肠道吸收葡萄糖,减少肝糖原异生,促使糖无氧酵解,增强外周阻滞对葡萄糖的摄取及利用。尽管该药物可增强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但胰岛β细胞功能依旧会恶化,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还会引发脂质代谢紊乱及降低降糖效果等[4]。吡格列酮有高度选择性,可通过增强肌肉、脂肪及肝脏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糖代谢,同时可降低游离脂肪酸与总胆固醇浓度,进而减轻脂质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作用[5]。
  综上,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并明显改善血糖指标,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董德翠.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J].山东医药,2010,50(25):74-75.
  [2] 李会会,姜涛,康慨等.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对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0(16):4454-4456.
  [3] 毛焕东.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407-408.
  [4] 沈春梅.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在临床治疗难治性2型糖尿病中的价值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16(8):1077-1079.
  [5] 杨升伟.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932-29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445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