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历史教学的社会责任:尊重生命,勇担责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运用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社会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学科人文属性的体现,也是历史教学的社会责任。要实现这一社会责任,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理念,深谙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注重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法,深刻把握历史教学社会责任的深刻内涵和其内在各元素的关系,整体推进,协同把握。
  关键词:历史;教学;生命;责任
  由于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育的功效被分数代替,人们被分数遮住了双眼,经常忽略了尊重生命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前,物质相对匮乏,人们迫于生存的压力,会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没有过多的欲求,心态也较平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物质需求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但是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弱势群体心理压抑,社会力量失衡,社会稳定被破坏,对生命的藐视、对社会责任的忽略又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面对这些事件,我们不得不去深思、探索。分析各种因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物化追求使许多人忘却了生命的价值和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是重要原因。因此,历史教学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尊重生命和勇担责任的教育。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中国目前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资本积累阶段,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历史的必然,浮躁的情绪难以避免。但是,教育可以对其进行积极引导,促使人们认清生命、责任和物欲的关系。生命是革命的本钱,是人们承担社会责任和追求生命价值的载体。如果生命被剥夺,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还谈什么责任。物欲在这里并不是贬义,而是指物质需求,这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正是人们不断追求物欲,才会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试问,当人类无欲无求了,谁还去努力工作,甚至谁还去工作呢?没有人去工作了,社会怎么能够发展进步。人们在生存和追求享受的同时,需要创造适宜自己生存和享受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肆意破坏和践踏,否则会导致自然生态失衡,危害我们的生存环境。而社会环境则需要我们去创造、维护,要树立和谐发展、开拓创新、积极进步的社会习气,这就需要我们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明智。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历史增长智慧,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社会观和价值观。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是世界观的一种,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来看,生命观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程度,人生观也是生命观。社会观是指人们对整个社会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生命观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健康地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例如:在教学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二战”中原子弹带给日本民众的伤害、日本福岛核泄漏等。科技本身是无罪的,关键是看人类如何利用科技。引导学生形成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其次,进行“人的生命是特殊的存在,具有特殊的存在价值”的基础性教育。我们应该热爱和敬畏生命,因为,生命是创造所有可能性的基础。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正面形象来加以引导。例如:司马迁身处逆境、饱受屈辱,却发奋撰写出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再如中国的保尔――吴运铎身残志坚的故事,还可以介绍一代伟人毛泽东晚年身患多种疾病仍刻苦学习英语的故事。
  再次,进行指导性作用的教育。生命意识是对生命认识的自觉,是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生命意识对人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缺乏生命意识,就认识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就不会热爱和珍惜生命。当代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生命观教育,有些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从而无法正确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勇担责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介绍戚继光抗倭、林则徐销烟等历史事件,向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介绍司马光时,可以进行严谨治学、勤奋学习的教育;介绍李时珍、宋应星等人时,可以进行科学实践精神教育;学习“两弹一星”、改革开放成就时,可以进行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
  二、社会观
  对于社会观,我们在教学中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观。面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事物和现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直面现实,科学判断,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避免走极端。例如:现实生活中物价上涨,导致人们生活幸福指数下降,压力增大。我们可以结合历史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表现以及带来的危害和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分析目前中国物价上涨的根源、表现以及带来的危害,并引导学生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这样,既帮助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
  在社会观的培养中,还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学习培养学生勇担社会责任的意识。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赋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更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周恩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邓小平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对那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而奋斗的民族英雄的历史事迹进行介绍,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反思自己。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历史教学重要的三维目标之一。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是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在人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教育活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情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以下功能:调节功能、动力功能、强化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和信号功能。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特卡金通过研究表明,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难以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因此,情感既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又是教育的结果。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作为一个有思维、有情感的统一体加以研究,而且应突出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无论是在学习活动的哪一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统一的整合过程。情感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的过程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正是由于情感发展是人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是生命的必然活动,所以我们的教育活动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研究它、适应它,以期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目前,正在进行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适应了人的情感发展的规律。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呢?
  第一,用丰富的语言去燃起学生对知识的热情。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播情感信息的最直接的工具。语言清晰、语调抑扬顿挫,让学生随着教师语调的变化,或欢快,或悲壮,或高亢,或低沉,陶醉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教师的语言美,使师生间产生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取知识。在历史教学中“导入”语言的新颖、“小结”语言的理性、“过渡”语言的巧妙都可以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情境,使学生主动地与历史“对话”。
  第二,充分运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历史亲近感。历史就是过去所发生的事,再加上今人的看法。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围绕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主动探索的目的。例如:学习《拿破仑的文韬武略》一文时,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拿破仑的资料并加以整理,在课堂上让学生介绍和评价拿破仑。这样,既教会学生通过何种途径去收集资料以及如何去整理资料,又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人物,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历史考察培养历史“亲情”感。考察是培养情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祖国的大好河山、风景名胜留下了很多的历史痕迹,是历史知识的活素材。紧张的学习使学生的校园生活单调枯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功能的发挥。通过组织学生考察文物古迹,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例如:合肥的学生可以去李鸿章故居、包公祠等历史遗址参观学习。假期还可以去外地,如去西安看兵马俑,去北京看故宫、长城等。身临其境的体会是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
  通过开展辩论明辨真理,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辩论是掌握历史知识、培养情感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辩论可让学生辨别是非,掌握真理,轻松学习知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在学习完秦朝的历史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通过辩论,让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从而使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培养情感。又如,在学习完辛亥革命之后,开展讨论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通过辩论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并且在分析历史事件时要抓住主要方面。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如今的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发展呈现一体化态势,知识经济产生并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丰富,但贫富分化日益严重,一些社会问题开始出现。人们往往在追求物欲中迷失自己。所以,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好心态。
  首先,注重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教育学认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学工作实践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在课堂上,不能搞“一本书、一支笔,教师一直讲到底”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而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例如:学习《甲骨文和青铜器》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如十二生肖这样的简单甲骨文,然后介绍判断依据,从而体会出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在教学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内容时,笔者就以“自己动手,体会不同”为主题,举办了一个印刷作品展,让学生们分组合作,创作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作品,在学校宣传栏展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亲身体会古人科技发明的不易和历史价值,同时也体会到古人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联系社会现实,让学生感悟历史。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演化,历史联结现实,体现了历史的生动韵律和历史学习的深刻实践意义,更体现了教师对历史教育的本原认识。对学生来说,历史与现实教育相融合,既有益于对历史问题的感受和理解,更促进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反思,提升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关怀意识。根据心理学原理,现实的问题与我们的关联度越大、越直接、越紧迫,我们的心理活动就会越强烈,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展现就会越充分。近年,自然灾害频繁、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通过历史的学习,我们带领学生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理解问题的实质,寻求解决的办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拒绝口香糖行动”“观鸟行动”“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勇担责任的品质。
  再次,认清历史和社会现实,树立创新进取的科学价值观。历史教学实践中,孔子的“仁”的学说体现出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孙中山是中国最早实行民生工程的伟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有目共睹。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虽然曾经被“极右”势力称为共产主义,但它确确实实帮助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开辟了一条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这些无不体现出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勇担责任和尊重生命的精神。
  我们经常说,18岁至20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关键时期。历史教学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勇于担当的负责精神。要切记,脱离现实社会实践的“纯学术”的历史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威尔・鲍温.你可以幸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责编:晓 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449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