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向老一代创业者致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5 年末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一群中关村的老创业者们聚在了一起。
  由于年龄和健康的原因,中关村创业老友之间的这种聚会显得十分难得。不过,无论多久没见,通过老友间熟悉而亲热的寒暄,你会立刻理解他们为什么都很自豪地称自己是老“中关村人”。
  在座的有原北京副市长胡昭广,他是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第一任主任,是中关村重大发展进程的推动者;而王洪德作为著名的“京海”创始人,多年叱咤风云于市场;五笔字型发明者、王码公司创始人王永民,更曾领一时风气之先,他将电脑引进中南海;还有时任清华紫光(集团)总公司总裁张本正和北京华讯集团董事长戴焕忠,以及长期活跃在理论与企业实践之间的于维栋、彭树堂等著名科技理论工作者。
  餐厅中的其他人不会想到,这一桌不断插科打诨的顽皮“老友”却都是中关村历史上响当当的风云人物。
  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这些不再年轻却仍富活力的面庞显得坦然而平和。是的,和与当下活跃在中关村那些口若悬河动辄“颠覆”“通吃一切”的创业者相比,老一代创业家更多一份恬淡与从容,当年的他们,开拓市场的无限激情,更多来自于一种理想和责任感。正如王永民所说,“我们有过属于自己的时代,不用和任何人比,这已经足够。”
  他们不仅有过一时的辉煌。正是他们,给中关村种下了持续创业创新的基因。
  胡昭广,被这群创业者尊为“老大哥”,在他看来,今天的中关村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品牌,是创新的代名词。他感慨道,当年中关村之所以精英辈出,很大程度也得益于良性的政商关系――“领导就是为企业服务,企业有问题直接找领导,没有这种正常关系,就没有中关村的今天。”
  尽管称得上名满天下,功绩可谓划时代,但就经济回报而言,当年的创业家并没有赶上最好的时间窗口。但是王永民说得很坦率,的确曾有过失望,也曾无可奈何,但转而念之,最终技术为民所用,哪怕无偿贡献,自己也很欣慰。
  “中关村人”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组群像。曾经名噪一时的“京海”创始人王洪德颇为感慨地说,曾有电视台想请以他为例讲中关村人的创业历史,被他婉言谢绝,理由是“中关村“是一群人托起的精神载体,创业精神也是一代人贡献的结果。如果需要宣扬这种精神,就应该多请企业家和创业者一起来聊,自己不会单独接受采访。
  这或许就是许多早期中关村创业者身上那种特殊的”倔劲儿“,认准的事情不会轻易改变。
  王永民的倔强体现在另一方面,年过七旬的他健康问题不算少,但他执意要将公司继续留在中关村,哪怕精力早已大不如前。在他看来,中关村是个有活力的地方,是各种新鲜技术碰撞交流的集散地,无论当下的”王码“如何发展,也能够继续在这片土壤中汲取新鲜的养料。
  老一代的中关村创业者,大多都是这种成功的发明家或科技工作者,他们并非都能最终成为成功的商人。但是他们不安于现状,不断创新创业的精神力量却早已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代后起之秀。
  如今的中关村,第二代、第三代创业者不断涌现且成就斐然,”中关村“无论内在的经济体量还是巨大的发展外延,早已与30 年前有天壤之别,”中国硅谷“的称号让中关村变成一个巨大的精神标识。通过提供支持创新创业的专业服务、政策扶持,这里已与”双创“紧密相连。”中关村就是创新创业,中关村就代表潜力。“一位创业投资人感慨道。
  今天,当人们漫步在中关村活力四射的”创业大街“,走过动辄百亿直追千亿市值的明星公司时,他们不该忘记,老一代中关村人曾在这里挥洒的青春和汗水。
  向你致敬,老一代中关村创业者,还有那个风华正茂的年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4743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