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社会秩序的不均衡谈城市拥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概念
  社会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现代汉语词典》,释义2)
  这里的物质条件,在早期人们由于商品交换、种族防御等等需要产生的聚落中,可以是交易场地,可以是部落的防御工事;在现代的通过复杂集聚形式而各得其所、各取所需的城市,可以是街道广场、水暖电气以及各种可以重复使用的生产、生活物资。在公用的物质条件下,人们得以更简单地投入自己的物资和劳动进行高效率生产。正因为城市集聚的规模效应,最终使人们的生活品质比乡村大大提高。然而为此,人们通常必须保留一部分公用的物质条件,城市的公共空间即是其中的一部分。为了保持共享状态,人们自然需要达成某些价值观共识,约定使用规则,这里把这些人们约定俗成的做法和规则称为秩序。
  拥堵从对象上分为交通拥堵和人员拥堵,从形式上分为移动性拥堵和聚散性拥堵。这里所提及的拥堵包括上面各种对象和形式的拥堵,它们的产生,与人员集聚过程形成的社会秩序的有很大联系。
  二、城市原有的社会秩序不均衡
  城市的拥堵是没有预见到的,城市原本的秩序和规则重视集聚。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配套资源缺乏,住宅奇缺,工人阶级人员拥挤。这种状况既保证了资本所需要的劳动力,又可以节省必须摊付的社会资本。“城市的滋长扩大,是使用机器逐渐增多所促成――一个从工匠的手工业改成大规模的机器工业的变化”(《城市规划大纲》,C.I.A.M.,1933)。
  
  人们满足需求,提高生活水品,追求幸福理想的个人愿望无可厚非。但是由于阶级分化的存在,造成支配资源的阶级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剥夺被支配者追求需求的权利,“现代城市的混乱是机械时代无计划和无秩序的发展造成的。”(《城市规划大纲》,C.I.A.M.,1933)工业化带给我们的快速发展机会,却是在社会不平衡的秩序下畸形的发展。
  三、新的城市化人口社会秩序意识滞后
  “我们这里几乎是三不管地带,本身就交通拥堵,再加上摊贩占道,出行就越难了。”东湖小区的住户陈军。就此,交警傅小建无奈地告诉记者,大批外来务工者多居住在东湖和雁滩一带,大量的流动人口常常致使周边治安和卫生环境都比较差,占道经营、乱穿马路现象的大量存在,也是造成这一带交通不畅的重要原因。
  ――段家滩路,纠缠的“蜂腰”之困,2007年10月10日兰州晨报
  兰州交通拥堵地段,反映的已经不仅仅是交通拥堵,而是社会秩序下的多方面混乱。
  
  流动人口的公共意识最薄弱。搬出旧教室的班级,临时租赁给人做生意的门面,通常会脏乱不堪一片狼藉,原因是他们的利用需求远远大于公共意识,自己门口的院子、街道的是给自己堆放杂物用的,而别人门口的院子、街道是倒垃圾用的。这种意识与作为城市公民的意识还有一段差距,不断引导和强化公共意识也需要一定时间。在城市迅速发展的语境下,这种不平衡的秩序还会持续到城市化完成阶段。
  
  从城市发展历史来看,当代城市经历了急剧的生产力解放和改革,特别是从19世纪发生的工业革命一来,城市不断质变飞跃,城市社会随着急剧进化,城市市民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认知力不断增强;同时,乡村地区物质和社会发展迟缓,与城市的生产力、价值观和各类意识都形成对比,最终导致城乡分化加剧。城市生产力和生活品质的优越性凸显,形成对乡村一定的支配和剥夺趋势。如果没有柯布西耶提出的关注“区域”的理念,恐怕这一趋势逐步加强,城乡关系脱离会造成无法逆转的后果。所以我们开始关注区域,进行城乡统筹,城市带动乡村一齐发展。这个过程中,城乡之间逐步加强交流和认知,社会基层产生“经济达尔文主义”(《我国城市化进路中社会风险探析》,胡滨,2012 年3月,第22卷第2期)的意识,乡村人口因此不断流向城市,以寻求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摆脱乡村相对落后的生活形态;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政策,部分乡村人口很快被动纳入城市人口。这种复合驱动力下的城市化,使得城市公共物质条件的利用者不断增加。这是矛盾的产生之处:新的共享者一开始仅仅是功利化地看待共享物质,而不能意识到社会秩序的存在,与城市公民先入形成的秩序观念产生冲突和矛盾――这是城市拥堵的根源之一。
  四、城市拥堵的其他根源
  由于通勤需要产生的巨大流动交通,物质层面上车流的冲突和交织,与社会秩序都有一定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解决拥堵的对策,需要综合疏导和治理多方面的问题,而进行社会秩序的规划组织,亟需进一步研究和实施。
  社会秩序管理和改善会成为规划设计、改善城市拥堵的工作核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534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