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流通产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为推进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要在分析流通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布局流通网络,加快流通信息化建设,形成包括税收、金融等在内的流通现代化政策促进体系,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流通产业。
  关键词:现代流通   流通产业现状   对策
  现代流通是以完善的法律和市场交易规则为基础,运用先进技术手段,通过现代组织方式对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货物和服务的高效流通,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中提出: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制化营商环境。推进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需要在准确把握流通产业(本文所指流通产业包括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包括沐浴业、美容美发业、人像摄影业、洗染业、家庭服务业、家电维修业)和其他行业(包括会展业、仓储业、典当行业、拍卖行业、融资租赁行业、直销行业)发展现状基础上,分析当前流通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思路和建议。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一)经济社会贡献不断增强
  2008年以来,流通产业发展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历史数据和商贸流通典型企业数据测算,流通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10.7%上升为2014年的12.3%,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7.9%。流通产业大量吸纳劳动力就业,2014年底流通业就业人数达到1.07亿人,占第三产业就业总数的34.1%,占就业总人数的13.9%。流通产业税收贡献显著,2014年内贸流通业税收收入为1.7万亿元,占第三产业税收总收入的24.8%,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13.2%,税收规模高于房地产和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居于首位。
  (二)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流通产业规模显著增加,据测算流通产业增加值由2008年的3.4万亿元上升为2014年的6.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运量、货物周转量、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等指标快速增长,2008-2014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8%、8.9%、8.6%、14.1%,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货运量增速分别比2001 -2007年提高5.7个和2.4个百分点(见图1)。
  (三)流通设施显著改善
  批发市场的数量和摊位数、营业面积大幅增加。2008-2013年,亿元以上批发市场数量由4567个增加到5089个,摊位数由283.9万个上升为348.8万个,营业面积由2.1亿平方米上升至2.9亿万平方米,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2%、4.2%和6.3%。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2014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446.39万公里,比2013年末增加10.77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1.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1.2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物流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分布日趋合理。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入选《2012年度中国物流园区(基地)名录》的物流园区共754家,比2008年增长58.7%,北部沿海经济区和四个中西部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西南经济区、西北经济区)物流园区数量上升较快。
  (四)新型流通方式加快发展
  我国连锁商业发展迅速。2013年,连锁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达到3.8万亿元,门店数、营业面积和从业人数分别比2008年增长21.1%、53.4%和29.8%。一批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投入使用,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统一配送率达到78.6%。电子商务与网络购物快速发展。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13万亿,是2008年的4.1倍,网络购物交易额2.8万亿元,同比增长56.2%,相当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7%。物流装备技术和现代化配送水平稳步提高。专业化仓储及配送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地理信息系统、射频识别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流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增长基础不稳固
  从国际看,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分化,除美国形势较稳固外,欧盟经济低迷,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新兴市场发展后劲不足。从国内看,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经济运行呈现“五增,四缓,一降低”,消费、进出口、财政收入、农业、就业实现增长,投资、工业增加值、货币发行、企业利润增速放缓,PPI环比连续27个月下降。受国际和国内因素叠加影响,2014年8月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增速一直在12%以下。零售、生产资料批发、物流业等主要行业销售额增速回落。
  (二)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
  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网络布局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商业网点与物流节点等发展快,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如2013年东部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数量占全国总量76.7%,中西部地区仅占23.3%,且这一差距有扩大趋势。东中部地区部分城市家政人员供大于求,而西部地区相反。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城乡一体化水平亟待提升。城市商业及物流设施的发展水平远高于农村地区,城市甚至出现重复建设与资源闲置,农村却存在严重的设施落后问题。我国农村地区零售点以微型杂货店和街头摊铺为主,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为城镇的六分之一,药品等特殊类型商品的销售网点不足,部分乡镇尤其是边远地区的网点稀少。城市中社区服务网点设置不便民。部分地区在社区建设中缺乏对餐饮、沐浴、洗染、家电维修、人像摄影的居民服务业网点的布局,网店数量、服务功能等不能很好地与居民需求相适应。
  (三)生产资料行业信息化水平不高
  药品流通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公共型信息服务平台缺失,药品生产、流通、使用过程无法实现信息追溯。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大多仍采用原始的“三现”(现场、现金、现货)交易方式,电子商务发展受到制约。 商务部2216家工业消费品批发典型企业数据显示,2014年批发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不足10%。成品油流通行业开展综合服务区、手机及银行卡支付等现代零售模式不普及,部分加油站试用期长,设备老旧,技术更新慢。   (四)大型企业竞争力不强
  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较大型的流通企业集团,但企业规模、经营方式、盈利能力等与世界大型流通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14年我国连锁百强企业销售额2.1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而美国仅沃尔玛一家营业收入就占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4%。商务部《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零售百货店毛利率仅为17%左右,而发达国家企业毛利率高达30%。住宿业集团化和连锁化程度不高,单体酒店比重高达45.6%。2014年重点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而美国物流行业利润率达到两位数,其中UPS利润率高达16%。
  (五)税收负担重
  我国税收制度实行流转税体系,商品税收主要集中在流通环节,企业在流通领域需要缴纳消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以及教育费附加等多种税费,多种叠加导致流通费用占到商品总成本的50%以上。“营改增”过程中,一些流通相关产业的税负出现上升现象,如与流通业紧密相关的交通运输业,由于其一般纳税人所适用的税种与税率从原营业税的3%,提高到增值税的11%,而现实中企业可抵扣的进项税金有限,导致该行业整体税负上升。
  (六)企业融资困难
  目前流通企业融资形式比较单一,大企业融资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不到15%,而美国、欧盟等该比重在60%以上。中小流通企业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且贷款形式多为小额流动资金贷款,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能够直接获得银行贷款的不足5%,融资困难问题更加突出。同时,流通企业可选择的交易避险工具品种较少,国际上使用日益广泛的仓单融资、出口商业发票融资等新兴服务和工具在我国发展缓慢。
  政策建议
  (一) 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推动新型电子产品、智能型家电、节能型汽车、环保型家居建材热点商品消费。推动奥特莱斯、品牌折扣店、品牌连锁店以及网上品牌店等新型业态发展。引导国际高端品牌合理定价。发展大众化服务消费,推进居民生活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为家庭提供维修、保洁、烹饪、婴幼儿集中看护、老人集中护理等基本生活服务。
  (二)合理布局流通网络
  在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集团化、规模化批发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以农村合作社为基础,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加快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为中心,向农村渗透,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渠道。在城市新建社区,对大型流通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居民服务企业采取税收减免、租金补贴等政策鼓励设点经营,在商业设施不足的社区,采取政府采购方式改革、扩建商业设施,根据社区规模建设底商、设立居民服务业网点。
  (三)加快流通信息化建设
  推进网络销售、商品目录销售、电视媒体销售等无店铺销售发展。推广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管理技术。进一步推广以自助式信息服务、智能货架、自助结账系统、移动销售系统等为内容的 “智能商店”。建设具有信息展示、电子交易、电子结算、贸易融资、现代物流等功能的电子商务贸易平台。支持第三方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
  (四)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
  培育、推动大型商贸集团发展,提高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水平。扶持商业企业创立自有品牌,扩大贴牌商品销售比重。进一步健全国际知名品牌培育机制。完善自主品牌促进、保护、推介支撑体系,支持企业加快建设研发设计中心。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加快农产品、药品、汽车、建材、装饰家居、运输、维修、医疗保健、家政以及个人服务等领域的连锁经营发展。
  (五)完善税收政策
  对符合国家鼓励发展方向的流通领域投资实施优惠税率,重点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连锁经营、绿色低碳行业发展。落实企业用电“同网同价”、用水“工商同价”政策。对流通网点、纳入规划的物流项目,在土地出让金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上执行与工业平等的政策。在物流车辆进城、货运车证发放、货运车型、送货时间和路线、货运车辆停靠等方面制定便利化措施。
  (六)创新金融模式
  建议在国务院层面出台《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信用信息集中发布,面向社会查询。进一步完善流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重点、补助标准、申报拨付程序,探索建立流通产业基金。大力发展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业务,挖掘中小企业融资潜力。
  (七)推进“互联网+流通”发展
  在流通领域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贸易平台、专业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与大宗商品市场、专业市场等的建设结合,促进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协调发展,线上线下交易互动融合。鼓励零售企业开展网上交易,实现实体店和网上商店有机融合。推进流通领域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行业协会、技术组织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推进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构建可信交易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课题组.我国流通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12)
  2.芮明杰,刘明宇,陈扬.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问题、原因与战略思路[J].财经论丛,2013(11)
  3.冯玉成.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研究[J].流通经济,2014(4)
  4.吴频.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探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4(12)
  5.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内贸工作如何体现流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539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