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新审视教育的“成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按照“成功学”的定义,每个人都有着无穷的潜能,不仅要做最好的自己,还应该不断超越别人,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精英领袖。以此为肇端,教育界一些急于开山创派、扬名立万者扯起了“成功教育”的大旗,似乎按这样的模式可以找到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突破口。
  想一想当下教育的种种弊端,无一不是和这种畸形的“成功教育”相关的:德才并举变成唯分是举,全面发展变成考试第一,个性特色变成统一需求,循序渐进变成急功近利……于是,孩子们的童年被无情剥夺,各种补习班应运而生,疲于应付的学习挤占了孩子们的游戏时间,使他们完全被所谓的“学习”绑架,因而从小就讨厌甚而憎恨“学习”。家长和老师们日常絮叨的总是分数和名次,似乎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值得学生关心的东西。
  在这样的“成功”导向下,教育自然成为只关注少数精英学生的教育,“时间加汗水”的惨烈拼搏方式自然成为学校间竞争的主要方法,考上理想大学自然也就成为考察学校终极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学生在如此教育理念的导向下往往被塑造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关心个人得失,只看重最终结果,而不管程序是否正义、手段是否合法,“立德树人”也因此成为一句空话。
  假如我们转换一种思维,将“成功”界定为“每个人根据自身特点、兴趣爱好设定相应目标,为实现个人价值不断努力奋斗,最终对世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带来或大或小的帮助,得到受益方的肯定和奖励”,“成功”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主客观条件支持,并非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我们对于“成功”的态度或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不及待,像现在这样不计成本,像现在这样贪婪,像现在这样蝇营狗苟。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回归立德树人,回归因材施教,回归循序渐进;我们的教育,才会关注优生的同时更加重视弱势学生,才有可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美国学校制度设计的特点,往往是对精英学生的限制和对弱势学生的照顾。他们认为,精英学生进入社会后绝大多数会成为各级管理者,如果他们只是关心自身利益而忽略大众需求,对国家而言将是一种灾难,因而必须引导他们时刻将多数人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而那些弱势学生如能学会一技之长,就可以保证他们在衣食自给的前提下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成为社会的正能量。这样的制度设计,也有利于不同人群找到属于自己的合理社会定位,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会因工作性质分出所谓的高低贵贱,社会各阶层之间既有利益杯葛,又可以和平共处,还可以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个人命运的改变,这都可以被视之为“成功”。
  反观我国学校教育,情况则恰恰相反。有些高中学校罔顾教育大方向,为眼前利益争抢生源,对高分尖子学生许以重金,使教育堕落为交易。这些学生进校后更是受到百般呵护庇佑,免学杂费、进重点班,在各种评比表彰中总是得到优先照顾。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下,一些学生对学校缺少尊敬之意,对老师缺乏感恩之心,视“特别待遇”为理所当然。这样的教育,能算是“成功”的吗?
  呼唤“成功”是理想,审视“成功”是道德。我们应以道德的荣光,引领孩子们追寻属于他们自己的真正的“成功”。
  (作者单位:宜昌市七中)
  (责任编辑 刘玉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6143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