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元对话营造和谐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的一个对话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这三者的多重对话,让知识在思想火花激烈碰撞的过程中得到传播。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分别从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以及学生、教师、文本的多元对话三个方面详细阐释快乐语文学习的途径,奏响和谐阅读课堂的主旋律。希望本文的观点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实践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元对话;民主平等;和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多元对话的过程。它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呼唤着生命的“对话”,因为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是合作沟通的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唤醒”学生,激发起学生全部的热情和智慧投入与文本、教师、学生的“对话”中去,真正让对话成为和谐阅读课堂的主旋律。
  一、教师潜心与文本对话,奠定和谐课堂根基
  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起到了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潜心研究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准确把握文本的精神和感情,深入理解文本涉及的内涵和外涵,有效预测课堂教学进展和突发问题,做好准备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潜心对话是前提,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的:“作者思有路,道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方能入情得意”。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之前,教师必须先和课文对话、与作者对话,深钻教材并查阅资料,向课外拓展,高度地驾驭教材,研究教法。做到心中有教材,用好教材。老师胸有成竹是充分发挥课堂引导者角色的重要前提。
  二、教师平等与学生对话,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情意浓浓地投入与老师的心灵对话中来呢?笔者总结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学会尊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作用是不同的,但是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谐课堂气氛的营造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真正的平等对话。这就要求教学双方在真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达成真正的对话。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对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和意见进行充分鼓励;教师要避免传统教学中居高临下的提问甚至斥责,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主动发言,质疑问难。
  (二)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是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学生要听老师讲课,老师也经常要面对学生的诉说。
  (三)乐于倾听
  作为老师,要做一名好的倾听者。学会倾听首先要乐于倾听别人的诉说。只有发自内心的倾听,才能让自己的体态语言更加自然而富于表情。教师乐于倾听,学生才会提高诉说兴趣,彻底敞开心扉,用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善于倾听
  既要听“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又要把讲话者所讲的内容、感觉和意义真正听明白。在师生关系中,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受制于自己的年龄和学习阶段,往往不能完整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要善于揣摩和分析学生的表达意思,推断学生没有说出的意思,真正了解学生的意图。同时,学生也会因为老师的理解而倍感高兴。
  (五)适当反馈
  倾听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积极给予学生反馈。一个姿势、眼神甚至是面部表情都足以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让他感觉自己的诉说是被重视的。
  三、学生、教师、文本多元对话,奏响和谐课堂乐章
  (一)要构建“大话题”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构建师生间大的“对话”话题。这要求整个教学不能完全局限于课本,要源自课本,又要高于课本。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师生、生生、生我之间有序互动的交流过程。要实现良好的交流,教师要提出有益的话题,学生要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自主搜集和阅读大量的资料,为良好的互动和对话做好准备。这样,学生可以在积极的思维中总结出自身的感受、体验与理解,达到视界融合。
  (二)科学引领“对话”方向
  对话是普遍的,更应该是开放的,其间学生激发而出的新奇想法、体验与感悟肯定是天马行空的。关键看教师能否从各种信息中捕捉到核心价值,以此为索引,循序渐进,科学引导,进而提升对话的意义和高度。
  新课标中要求“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是建立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的。这也就是要求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要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相反,如果离开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而大谈特谈所谓的“独特的体验”,这产生的影响将是无益的,甚至有可能是有害的。
  俗话说:“方法之失,失之皮毛;理念之失,失之根本。”如果“对话”仍旧仅仅停留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问与答,那么它必定是形式的、机械的、空泛的,它对学生的影响肯定是无效的、浅薄的。真正有深度的、发人深省的对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论断”。当然,这也必须建立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之内。通过高质的对话,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能使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对话中获得重组和构建。这也是我们所一直追求的。
  作者简介:段英,1971年生,江西于都人,江西省于都县明德小学,一级教师。
  (编辑:马梦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6587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