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绘制产业互联网蓝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产业互联网蓝图的关键理念
  在互联网世界,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声势夺人,一众B2B公司人人自危,担心BAT入侵的有之,希望嫁入豪门的有之,股市上更有腾讯概念股、阿里概念股之谓,凡是跟BAT有所关联的,股价往往一鸣惊人。于是,传统业的大佬们出于各种考虑心生犹豫:是不是也应该去攀附一下?
  直到产业互联网蓝图抛出后,传统企业顿生豪气,原来他们可以更牛的。BAT仅仅是互联网在消费端茁壮成长的开端。更多的市场机会、更大的市场空间,在于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再造,即寻找产业界的BAT。
  在产业互联网蓝图中,有三个关键词:产业生态、大数据、生产性服务业。
  在探讨组织的边界过程中,我想传达一个明确的理念,就是企业不能自我设限,把企业组织的疆域自我限定为公司,企业家思考的原点应该是企业上游、下游、合作伙伴组成的生态圈。这就是产业生态的概念。企业家首先要考虑产业生态的繁荣。那些领袖级的企业家不但造就了伟大的企业,更重要的是培植了繁荣的产业生态。公司转型,也将带动整个产业生态的转型。产业互联网首先要求的就是必须具备产业生态的思维。
  蓝图中特别标识了“核心企业”,要求至少核心企业的领导具备产业生态的视野,担负起整个产业生态转型升级的责任。否则也就谈不上核心企业。
  至于生产性服务业,并不是新概念,早在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就提出了这个概念。生产性服务业区别于消费性服务业,涵盖金融、通信、物流、交易市场等等现代服务业,主要服务于制造、流通等领域。我在佛山调研时,佛山市市长提到,整个佛山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的惊人规模,但是金融服务业等仅仅占工业总产值的5%不到。也就是说,至少在佛山这个以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城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如果看整体的生产性服务业,更是处于起步阶段。这就提出了一个区域转型发展的大课题,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生态的升级和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新型的服务业巨头,也可能再造传统的公司,再上新台阶。
  产业生态如何与生产性服务业对接融合?答案就是“大数据”。
  产业生态的数据资产,是衔接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生态的纽带。这些数据资产包括生态中的供应链数据、企业经营数据、物流数据以及其他的市场交易数据等等。这些数据资产,不但构成评估生态内企业信用评估的基础,还可以提前侦测生态的健康指数。如此重要的数据,过去可能散落各处,没有积聚成为资产,也就发挥不了大数据的纽带作用。
  借助大数据,对接产业生态和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互联网的灵魂。
  核心企业的特征
  核心企业有哪些特征?我认为,第一,辅助、带动产业生态,而非制造博弈。第二,掌控数据流。第三,发力生产性服务业。
  苏宁和京东分属两个时代的零售巨头, 董事长都是白手起家,成一方霸主。只是限于时代,他们走上不同的产业生态之路。
  产业生态简言之,就是包括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经销商以及合作伙伴。
  苏宁与供应商合作走过三个阶段:蜜月期、剑拔弩张期、均衡期。苏宁、国美发展之初,发展逻辑是开新店、吸引更多客流、销售额更大、采购规模更大。采购得越多,供应商越开心,双方皆大欢喜,是为蜜月期。但随着采购规模进一步增加,苏宁、国美对厂商的博弈能力不断增强,压低采购价格、设置各类隐形的费用等举措,造成供应商的反弹。虽然剑拔弩张,但是谁也离不开谁,吵吵闹闹中一年又一年。等到苏宁、国美店面扩张的步伐稳定下来,其与供应商的博弈也达到了均衡期。
  之所以苏宁、国美与供应商存在如此激烈的博弈,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需要分食家电等商品的利润。苏宁拿多了,厂商自然就拿少了。如果大家都想拿多,势必会对消费者涨价。所以,以苏宁、国美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处在紧绷绷的脆弱关系中,大家都在骑驴找马,寻找更好的出路。如格力开始自建渠道:设立专卖店及网络销售等,不过度依赖苏宁这种连锁销售模式。
  京东则是另外一种模式。京东善用数据预测消费者动向。它可以提前把消费者可能想买的货,送到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去。一旦下单,最快速度送达。依托大数据培育的预测能力,京东在产业生态方面拥有了“神”一般的能力。因为有了预测,它可以对上游厂商做出指导性的指令,协调上游的设计和生产。京东这种能力,首先是从对数据流的掌控开始的,逐渐打通物流,现在则发力资金流。“白条”金融服务是针对消费者的信贷服务进而促进消费的。京宝贝金融服务针对供应链,促进生产。金融服务的利润,一定会超过商品销售的利润。所以对京东而言,为什么要去压榨供应商呢?
  按照辅助产业生态的思维,京东明智的做法是帮助供应商更好地改进设计、更高效地组织生产,极大地扩大商品的销售,不断做大产业生态。它提供的是阳光、空气、水一样的服务,也就是所谓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物流、通信等服务。京东要让供应商赚到卖商品的钱,自己收“阳光税”。所以,京东转型生产性金融服务,不与供应商争利。刘强东放出豪言,未来十年70%的净利润来自金融服务,是极富远见的。
  这就看出了过去的苏宁和现在的京东之间的本质差别。京东是以数据资产为核心,产业生态的扩张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再者,京东不和产业生态中的伙伴争利,而是提供生态必须的空气、阳光、水。
  所以,企业家思考的出发原点应该是企业上游、下游、合作伙伴组成的产业生态。生态繁荣,才能基业长青。
  工业互联网等概念辨析
  如果不是大名鼎鼎的GE,“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恐怕不会流行开来。雄心勃勃的伊梅尔特若要摆脱韦尔奇的影子,总要做点什么。从公开资料来看,工业互联网强调人、数据、机器和网络这四个关键词,着眼于用全球化的网络把尖端制造业、复杂精密的设备、仪器等等链接起来,能够在更深的层面提供数据整合,以便挖掘出宝藏。   马航370客机上的发动机,无论飞行员是否关闭了应答设备,都会不间断地发送发动机转速等信号,这就是工业互联网的一个具体事例。像飞机发动机、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研究高能物理的大型粒子对撞机等等,都会安装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实时监测这些设备的运转情况。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就是部署更多的传感器,获取更多的数据,通过全球化的网络汇集起来,供人们决策之用。
  德国提出工业4.0的概念,也是强调工业设备通过互联网链接在一起,实现制造环节的革命性突破。把计算机分布式计算的概念,拓展到制造环节,把自动化的生产线,改造成分布式生产线。不同生产线之间可以自主协同。考虑到3D打印技术的蓬勃发展,未来工业制造环节的变革的确令人振奋。
  以GE为首的美国工业界与德国工业界分别提出这两个概念,丝毫不令人奇怪。GE是美国制造的翘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领袖型企业。德国更是制造业的全球重镇,不必说像西门子这样的大企业,甚至连那些中小制造业公司几乎都是各自领域的标杆。所以无论是工业互联网还是工业4.0,都代表了制造业需要升级革新的方向。
  百年以来,主要经济体分别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现在则是信息技术与农业、工业深度融合的历史窗口期。工业互联网的概念迎合了这一历史趋势,代表了信息技术中的王冠――互联网将与工业生产过程深度融合。相较于美国GE的工业互联网,德国倡导的工业4.0,产业互联网更强调不同产业协同融合的现象,是互联网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包括农业、工业,或者说各行各业主动拥抱互联网这一现象的代名词。
  对比这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工业互联网的三要素是人、数据、机器;工业4.0的关键词是智能化生产、协同的供应链。产业互联网的三要素是产业生态、大数据、生产性服务业。工业4.0可以看成是德国版本的工业互联网。而产业互联网则是我们用来描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后的新型业态,是企业战略的终极蓝图。
  另外一个概念也不得不提,就是物联网。相较工业互联网的提法,物联网的涵义也相当广泛,从字面理解,是指无论是什么,都会联网,甚至连海边的一粒沙子,都可以分配一个独立的IP地址。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物联网是广义的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物联网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具体表现。
  这些概念都有其历史意义。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看,这些概念往往起到了重新配置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源的作用。一些真正在这些新兴领域具有核心能力的公司,可能乘势而起,有所作为。但是“智慧出,有大伪”,一旦某个概念被大家广泛接受,就会有人开始浑水摸鱼、挂羊头卖狗肉。这也是概念炒作被公众诟病的原因所在。
  企业战略顶层逻辑与区域经济转型
  假定把企业、产业、区域经济自下向上排列,以产业研究为中心,向下关系到企业战略的选择,向上则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又与政策、法规、制度等等紧密相关。
  现在有许多大型的企业集团,业务涵盖多个板块。制造、金融、物流等等。金融的发展路径一般是成立自己的财务公司,做一些资金归集集约使用的事情,兼做一些基金公司的出资人。走得快的企业参股证券公司等等。也有发展出自己的银行的。但大多都是独立经营,业务上的协同比较少。
  现在P2P互联网金融很火,许多集团又琢磨着,要不咱也搞个互联网金融公司?看起来布局很广,格局很大,但是业务单元都是各自为战,各行其是。形象地说,这些公司的战略就是“麻袋装土豆”。
  产业互联网三要素(产业生态、大数据、生产性服务业)为这些大型集团企业,提供了战略规划的理论依据和战略设计的顶层逻辑。这个顶层逻辑的着眼点是产业生态,核心资产是大数据,盈利来源于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生态的水乳交融。
  同样,当产业互联网蓝图抽象完成的时候,指导区域经济的框架性思想也就有了雏形。
  产业互联网蓝图绝非静态排布几个要素,而隐含了几大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会为一方经济的发展找到方向。最近比较热的政府课题,如新丝绸之路、京津冀一体化,给出的纲要基本上都是依据产业互联网蓝图制定的。
  经济学家提“三大发动机”,取代了之前的“三驾马车”。具体的说,是制度变革、产业优化、要素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取代了出口、投资、消费。从产业的演进和产业生态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而言,“三大发动机”可以进一步具象化。所谓制度变革,就是在融合的大背景下,破除条条块块的限制问题。九龙治水是不灵的,分业监管是不适应产业生态发展的内在需求的。产业优化同理,首先是优选产业的问题,其次是产业协同与效率提升问题,要素升级更为根本。在我看来,必须把土地这一要素升级到数据资产要素。换句话说,数据资产取代土地上升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才会真正带来产业的优化升级。
  以大数据为依托,把生产性服务业注入到产业生态中去,也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664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