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木竹引种栽培试验及丰产关键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13年在莆田市仙游县进行了大木竹引种及丰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大木竹适应性强、生长快,造林成活率可达98.6%,造林后2a生母竹高平均3.5m,胸径8cm。根据目前的林分长势,按照高效培育技术措施,加强管护,预计第3年可郁闭成林,第4年即可生长旺盛发笋,预期达到丰产笋竹两用林标准,极具推广种植前景。该文主要介绍了大木竹引种试验情况,并总结了大木竹丰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大木竹;引种栽培;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5-105-02
  大木竹(Lingnania Wenehouensis Wen)又名毛单竹(温州各县)、王竹(浙江苍南)、九层脑(福建福鼎)、赤竹(福建晋江),是浙闽一带重要的丛生笋竹两用竹种[1],其秆形高大、节间长,种植产量和竹材质量与毛竹相当甚至比毛竹还好[2-4],可作为竹板材和竹浆材原料。其笋味微苦,早期多不食用,但现在越来越多地成为餐桌佳肴。一般经营水平下的大木竹林分,年产秆材可达4t/667m2,产值达2 000~3 000元/667m2(竹材和竹笋),种植效益较好,而且具有防风固堤、保持水土、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5-6]。以往大都种植在房前屋后和江河溪流两旁的冲积地带等非规划林地,近几年,各地已逐渐扩大到山地种植,如福建省的永安、华安、南靖、尤溪、延平区、新罗区、连城、永定、上杭等地均有种植,产量高、效益好。
  针对生产实际,笔者根据大木竹的生物学特性[7]及仙游地区的气候立地、经营条件进行了大木竹试种,分析引种效果,并在参考已有丰产栽培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技术实践效果总结了抚育垦复、施肥、地力维护、环境保护等高效培育关键技术措施,为该区及周边县市推广种植大木竹提供依据和技术参考。
  1 引种试验示范区概况
  引种试验示范区位于仙游县社硎乡湖洋村,地处仙游县北部山区,海拔300~500m,多为低山、丘陵地带,土壤肥沃,气候暖热湿润,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季节无霜期长,全年平均温度18.3℃,无霜期233~241d,年均降水量1 300~1 800mm,年均相对湿度78%,年均日照时数1 939h,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种植、开发竹类的重要基地。现有竹类资源丰富,全乡已有毛竹等竹类面积0.19万hm2,并且形成一整套种植、培育竹类的技术经验,具备了竹类新品种大木竹的引种栽培和推广的独特条件。栽培地设在社硎乡湖洋村柳溪底,林地属低山丘陵,海拔高280m,土壤为红壤,林地原是马尾松采伐迹地,林地土壤肥力为Ⅲ类地,土层较厚,引种栽培面积6.7hm2。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2013年3月初,从永安市林业局大木竹培育基地移植1~2年生母竹5 000株(苗木为一级苗,胸径6.0cm~7.0cm,健壮鞭芽数6个以上,留枝数7~9 盘,枝下高小于2.0m)。
  2.2 引种栽培技术措施 造林密度为25~40株/667m2,株行距5m×5m或5m×6m。2013年2月开始,对林地扒土翻晒、整地挖穴(穴规格为60cm×50cm×40cm),也就是先将林地上的杂草清除干净、堆烧,再翻土日晒后挖穴;3月初施基肥并回土,施基肥是每穴施5kg的干鸭粪和0.5kg的过磷酸钙,之后回土;栽植时要先把母竹顶端劈成斜口,而母竹笋芽向植穴左右两侧放入植穴,再复土打紧,植后l5d内每3~4d浇水1次;抚育和追肥,栽植当年7~8月份进行块状除草、松土、扩穴、培土并追肥,追肥为每株施0.5kg复合肥,施肥方式是沿竹兜40cm范围开弯月沟后放肥并培土高30cm。
  3 引种效果分析
  造林后,在试验示范林中,设置固定观测样地(3个),当年每样地调查造林成活率,2013、2014年10月调查大木竹生长情况,调查项目有母竹株数、立竹高、立竹胸径以及抗寒、抗病虫害等情况。
  3.1 生长发育情况 从表1看出,在引种区大木竹造林成活率较高,平均达98.6%,生长比较迅速,造林当年底即栽植8个月平均高2.2m,第2年10月份高达3.5m、胸径8.0cm。按这种生长趋势,预计造林第3年可郁闭成林,第4年可达到甜竹等笋用林的丰产结构标准,第5年可进入高产期,大木竹的成林速度基本上可与甜竹、黄甜竹、麻竹相当[8-10]。调查还发现,中下坡、沟谷等立地稍好的地段,生长相对较好。再者,2a来,引种栽培中未发现旱害、寒害和严重的病虫害,说明大木竹有较强的抗性和适应性,可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立地条件。
  表1 造林成活率和生长调查结果
  [引种年限
  (a)\&平均立竹数
  (株/丛)\&母竹株数
  (株/丛)\&立竹高度
  (m)\&立竹胸径(cm)\&1\&1\&1\&2.2\&6.5\&2\&2\&2\&3.5\&8.0\&]
  3.2 发笋率情况 造林第二年部分植株发笋l~2条,全部保留作为母竹培育,但大木竹属于丛生竹,丛生竹的特性是不断扩张发笋,则随着竹林的生长发育,立竹度必然逐年增加。因此,在培育经营过程中必须根据大木竹的发育和生长情况,适时适当挖笋、砍老竹以调整立竹结构和竹龄结构,确保高产稳产,同时通过挖笋、砍老竹可直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经营大木竹的根本宗旨。
  4 大木竹丰产关键技术
  在引种栽培过程中,根据已有大木竹的丰产栽培技术资料并借鉴当地种植毛竹、麻竹等竹林的经验,实施相关的管理技术措施试验,总结了大木竹丰产关键技术:
  4.1 立地选择 笋竹两用的竹类通常需要较好的立地条件,一般水肥条件好的,其产量越高,而立地条件差的如土层浅薄贫瘠的地段,其生长发育相对不好,产量也低。根据实践,大木竹通常应选择交通方便,海拔800m以下的Ⅱ、Ⅲ类地,坡度在25°以下的半阴半阳坡面种植。如果立地不好,则应加大翻垦、培土和施肥等营林抚育技术措施以弥补立地的不足。   4.2 种苗与栽植 良好的母竹种苗是大木竹丰产的最关键因素。大母竹最好选用胸径4~6cm,分枝低矮、生长健壮且无病虫害的竹子,要求有鞭芽与鞭根,笋芽2个以上。母株起苗时应切杆保留3~5盘枝叶,竹蔸要多带球。栽植前要整地挖穴,穴规格60cm×50cm×40cm,并于造林前7d施基肥,每穴施土杂肥20kg或干鸡粪5kg,另加复合肥200g与土拌匀并回表土;初植密度为375~525丛/hm2。
  4.3 立竹度和结构调整 丛生竹随着生长发育会不断发笋并向外扩张,立竹数量逐年增加,因此应采笋、砍竹、留母竹来调整立竹度和结构。一般第3年开始,根据生长和竹株分布情况,选择保留母竹和采笋。每丛保留1~2个笋作为母竹而其余作为食用笋挖取,留做母竹用的竹笋尽量保留靠近外围的竹笋。第4年以后,保留笋一般每丛留2~3条做母竹,其余挖掘竹笋销售或加工成笋干等笋产品;第4a开始,前几年的母竹已逐渐老化,因此应及时砍伐4a龄以上的老母株,每丛仅保留4a龄以下的母竹5~7株。
  4.4 抚育经营管理 造林后每年的5月、9月分别进行锄草、松土、扒土翻晒、扩穴、施肥培土各1次,连续2a,以促进新造竹林快速生长发育,提高笋竹产量。结合抚育,5月施一次肥料,施复合肥每丛150g。第二次追肥在9月,每丛施复合肥250g+土杂肥20kg或干鸡粪5kg;施肥后及时培土,培土高度30cm左右以提高发笋量和笋的鲜嫩度。
  5 结语
  (1)引种栽培初步结果显示,大木竹种植成活率高、生长快,可适应仙游的立地和气候条件。按照引种栽培的生长发育情况,预计第4年可进入生长发育盛发期,盛产期可年产竹材4 000kg/667m2,比非示范片年增产竹材1 000kg/667m2,增产300%。按目前竹材价格,比非集约经营或删除或毛竹林年可增收600元/667m2以上,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大。
  (2)在确保品种纯正、种苗优质和立地选择合适的条件下,第4年后及时调整立竹度和竹林结构、并及时锄草、松土、扒土翻晒、扩穴、施肥培土等措施是丰产经营大木竹的关键技术。
  (3)大木竹为适合山地种植的新开发的高产优质笋竹两用的竹类新品种,目前有关毛竹丰产栽培的技术措施有较多的文献报道,但有关大木竹的较少,虽然大木竹与毛竹、甜竹等一样为丛生竹,但其特性与毛竹有差别。因此,在借鉴已有相关技术报道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总结大木竹良种壮苗繁育技术,推进大木竹栽培的良种化进程,不断吸收各生产单位的技术措施,并加以优化总结,完善了抚育垦复、施肥、地力维护、环境保护等高效培育集成配套技术体系,实现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由于引种试验时间尚短,大木竹尚未进入盛发笋、盛产笋期,其竹材、竹笋产量以及种植的经济效益,目前只能预估尚无法精确统计,有待继续观测。此外,目前引种的竹林没有发现病虫害,但这并不意味大木竹不会发生病虫危害,因此,应密切关注大木竹的病害发生情况,并及时防控。
  参考文献
  [1]潘孝政.大木竹及其栽培[J].竹子研究汇刊,1993,12(3):70-74.
  [2]林景献.大木竹的生长与营林技术调查[J].竹子研究汇刊,1984,3(2):92-100.
  [3]苏文会,顾小平,岳晋军,等.大木竹秆形结构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1):98-101.
  [4]苏文会,顾小平,朱如云,等.大木竹竹材物理性质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2):42-46.
  [5]苏文会,顾小平,马灵飞,等.大木竹化学成分的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2):180-184.
  [6]朱如云.大木竹的开发应用前景与对策探讨[J].浙江林业科技,2007,27(4):7275.
  [7]苏文会,顾小平,马灵飞,等.大木竹纤维形态与组织比量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5,18(3):250-254.
  [8]林清贵.甜竹引种栽培试验及高效管理技术调控[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76-78.
  [9]吴银兴.云南甜竹的引种栽培[J].热带林业,2008(2):31-32.
  [10]邹昊.黄甜竹开发利用价值及引种栽培技术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4):166.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687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