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竹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竹编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手工编织艺术。本文在分析了竹编艺术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这一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途径,提出了更好地创新竹编艺术的几点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竹编艺术;传承;创新;编织
  竹编艺术,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编织艺术。“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的精神、竹的风韵、竹的艺术,显示了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情操和风采。其中尤以中国的竹编艺术最为令人瞩目,竹编艺术生动地展示了竹编篮、盘、瓶、席、扇、动物、屏风等竹编艺术品的风韵,展现了我国传统竹编艺术的风采。
  1 竹编艺术的历史与现状
  竹编艺术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特别是乾隆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江浙一带出现了竹篮。新中国成立后,竹编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编织出不少名人字画、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精美艺术品。改革开放以来,深入发掘竹编工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科学价值,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大大小小的竹编绝活从国内市场走向了国际大舞台,从国宝《九龙壁》、新作《兰亭序》,到各式精致的仿古提篮,无不凝结着后周竹编艺人们的勤劳和智慧。例如,在四川青神,用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编成的《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等为竹编艺术瑰宝,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奖。
  在浙江民间,曾经轰轰烈烈的竹编业解决了大部分农户的经济来源问题,整个乡村经济状况大为好转。80年代初期,购买轻型摩托车、自行车,进行旧房改造的全是搞民间竹编的农户。竹编匠成了金佛像,给渴望尽快脱贫致富的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甜头。
  可到了最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商品经济浪潮的猛烈冲击下,乡村旧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住高楼的是搞建筑的,坐轿车的是做生意的……这些现象都冲击着竹编业的存在与发展,民间竹编艺术队伍发生了很大的流失,有的经商,有的进企业,盛极一时的竹编厂散了伙、分了家。现在已鲜见年轻人拜师学竹编,剩下极少数上了年纪的老艺人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如果顺其发展下去,民间竹编技术就会有绝迹的危险。
  2 竹编艺术的传承
  2.1 授徒传承
  传统竹编艺术一直是以师带徒。师傅手把手教学,徒弟得到师傅真传,是竹编艺术传承的基础。由于现代人们工作节奏快,社会心态比较浮躁,业余时间大多被手机、电脑、麻将、扑克、喝酒、唱歌、跳舞所占据,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学习传统的手工艺术。为使竹编艺术得到传承,笔者从年轻人中选拔竹编艺术爱好者、选择有志于学习竹编艺术的人进行授徒,着力培养,言传身教。目前已授徒人员达十余人。通过授徒传承,口手相传,把竹编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2.2 培训传承
  举办培训班进行竹编艺术传授,是竹编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措施。竹编艺术家通过在技校、社会团体、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举办竹编艺术培训班,可以使竹编传统艺术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传承。竹编艺术家开设培训班,传授竹编工艺理论、技术要领、操作技巧,培养年轻人对竹编艺术的兴趣和艺术修养。通过培训,可以发现一批竹编爱好者和人才,从而取得极好的传承效果。
  2.3 政府扶持
  竹编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扶持。只有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竹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才会有牢固的基础,竹编艺术家才会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笔者所在的市、县两级政府非常重视竹编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主管部门积极为民间竹编艺人解决实际困难,在交通、场所、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定期举办艺术品展览、表演、展销等,向社会汇报创作成果,大力培育了艺术品市场。新闻媒体主动介入,多层面、全方位进行报道,引导更多的人群了解竹编传统艺术,培育大众收藏意识、投资意识,从经济上、政治上鼓励民间竹编艺人创作。健全的保护和传承竹编艺术的体制,保障了传统竹编艺术的生存和发展。
  3 竹编艺术的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发展。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消费者观念的改变,工业制品逐步取代了不少竹编制品。因此,作为竹编艺术家,要积极创新,同时走向市场,大力宣传、展览、推销竹编艺术品,使广大收藏爱好者认知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只有开拓广阔的艺术品市场,竹编艺术品才有生命力;只有培养广阔的艺术品市场,竹编艺术才能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3.1 内涵创新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文化内涵和主题思想。
  首先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对竹文化的影响。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竹”,是古今中国诗画的重要题材。中国人民世代与竹为伴、与竹为友,画竹、咏竹、赞竹。崇尚竹之气节、以竹为艺、以竹为友、以竹砥砺人格的尚竹之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蔚为大观。
  其次,加强竹文化与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在全球木材资源缺乏的情况下,竹子具有繁殖容易、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等特点,永续利用而不破坏生态环境。竹材纹理通直、色泽淡雅、材质坚韧,有韧性和可高温弯曲等木材不具备特点,是生产竹家具、竹地板、各种构件及竹编艺术品的理想材料。作为轻质高强的绿色环保家居用材,纯竹质家具不仅是实用的商品,易于回收利用,还具有很好的亲和性和温湿调节性,相当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不仅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惬意,还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3.2 主题创新
  传统的竹编艺术品主要有:竹扇、凉席、晒簟、枕席等。现在竹编艺术家设计出以竹编产品烹饪食物,也以竹编产品装盛食物。不仅满足我国餐饮崇尚文化与自然相结合的需求上,同时满足了人们追求竹编在味觉上的改变和视觉上的美化装饰效果,可以营造一种竹文化的典雅与清幽。此外,竹编艺术家们还可以将竹编工艺与陶、瓷、玻璃、金属、玉以及其他材质的器皿相结合,制作独具文化特色的茶具、酒器、餐具、果盘等。这种竹编制品将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外套用精选水竹经劈、刮、揉、匀、编、染、烤色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细适宜的柔软竹丝,再按内胎形状、大小、质感等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轮廓尽现的餐饮器具。再如开发竹编家具、竹艺灯罩、仿生竹编装饰品、竹艺箱包、竹编花盆、竹艺花篮、竹垫、竹艺茶具酒器等,作为家庭文化氛围营造或地域文化塑造元素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3.3 设计创新
  多元化的开发设计为竹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探索一条合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欣赏能力逐步提高,竹编艺术家追随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设计的视角来认识竹篾材料,将其自然属性、加工性能、文化内涵运用于设计中,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文化氛围。竹篾色彩表现与装饰效果丰富,编织性能极佳,不受造型限制。因此,竹编艺术家可以从传统的题材中汲取营养,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新的主题和题材。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实生活元素和情调,挖掘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不断研发制作出让广大消费者看得上、买得起、带得走、耐欣赏、可实用、能收藏、能升值的竹编艺术新品。例如,《江山万里图》《五百罗汉图》《百虎图》《观音图》《百帝图》《清明上河图》《百年小平》《中华情》《和谐》等,形成了竹编特有的风格。通过主题创新,得到社会广泛承认,提高竹编艺术表现力,使传统的竹编艺术焕发新的生机。而肌理丰富、图案幽雅、精美别致、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家居用品则更是能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3.4 工艺创新
  传统的竹编工艺编织技法主要有“十”字、“人”字等,编织技法简单,色彩单一,缺乏立体感。竹编艺术家通过增加新工艺、新品种,使传统的竹编工艺焕发新的活力、新的文化、新的思想、新的看点。例如,大胆创新了绞纹“菱形”、“花星”、“坐标”、“描图”等竹编编织技法,增加彩色竹编等工艺。从形体上分为“平面竹编”和“立体竹编”两大类;从技艺上分低、中、高、精四个档次;从功能上分生产用品、生活用品、观赏品三大类。彩色竹编《中华情》2008年12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捐赠给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拍卖360万元。
  3.5 科技创新
  竹产业是一种新型战略产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从竹篾的编织技法、颜色处理、表面装饰、艺术构图、材料融合等方面提高竹编艺术的表现力,从而提高其文化与艺术价值。例如,将竹篾编织技法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融入雕刻、贴面、镶嵌、保青、染色、漂白等装饰手法,提高竹篾的表面装饰效果与色彩表现;采用艺术构成手法,将竹篾的点、线、面、体等基本形态要素以发散、渐变、重复、韵律、对比、近似、对称等构成手法来表现竹编艺术的清雅深邃与含蓄优雅之美;融合其他编织材料,通过编织材料的特征来表现竹编艺术的深刻意趣与典雅精细。
  3.6 开阔视野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更应该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民间艺术是精神文明的一部分。通过开阔视野、思路创新,才能不断提高竹编艺术水平,不断吸引、培养竹编爱好者队伍,从而使竹编艺术得到传承、发展和壮大。首先,竹编艺术家放下架子走到民众中去,与大众交朋友,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形成新的创作思路,让竹编艺术扎根在民众当中。其次,竹编艺术家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工艺品展览会和旅游文化博览会,主动宣传自己,推荐自己,力争获取各级政府和民间协会组织的表彰和奖励,提高知名度。例如,笔者积极参加各种艺术节、表演和比赛,并多次获奖,其中竹编字画《家和万事兴》在“第五届(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得铜奖。
  竹编艺术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造物精神与审美情趣。在保护传承并这门原生态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应积极创新,挖掘竹艺术文化价值,引导人们对传统文化、手工艺和竹文化的重视,开发设计出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竹编艺术产品,将这门传统手工艺更好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周莹,谌多.陕西竹编艺术初探[J].艺术科技,2014(5):215+329.
  [2] 刘青.舒席艺术及其保护[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3):15-16.
  [3] 练东明.四川省宜宾市竹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1(1):27-28.
  [4] 殷灿新.四川青神竹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中华文化论坛,2011(3):67.
  [5] 卢芹娟,黄士波.嵊州竹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2-3.
  [6] 张顺桥.古今名家画竹[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67-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749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