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教师教授抗高血压药的教学方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抗高血压药这一章节因其涉及的药物类型多、机制相对复杂,一直是很多中职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困难内容。随着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的上升,临床对抗高血压药合理应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中职类的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药物的灵活运用较难。因此,中职教师在抗高血压药物的教授过程中更需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循序渐进地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以高血压疾病的治疗原则为基础,抗高血压药物作用机制为切入点,系统、合理地将药物运用到临床疾病上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抗高血压药 中职医学生 教学方法 以临床疾病为导向
  据国务院新闻办200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由此估算全国患病人数约为1.6亿,且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压力的增大,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在增加,使用抗高血压药的人数日益增多。在此大背景下,医学类院校对学生的高血压治疗技能及知识方面的培养也愈发显示出重要性。但是抗高血压药的分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不良反应多,传统的说教式教法已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加上中职类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主动思考困难,抗高血压药的教学困难在中职类医学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由此,新的、适合的抗高血压药的教学方法的出现则成为中职类医学院校师生共同的期盼。
  一、对中职类医学生的抗高血压药的教学现状
  (一)中职类学生的现有能力及学习现状
  中职类医学生的入学年龄多在15岁左右,此时,学生的思维模式已经完成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2]。从初中起,学生已经具备了各种逻辑推理能力,且能够排除推理中的干扰,并运用推理去解决问题。但中职类学生多为未上普高线而被迫入学,普通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清晰,加之社会影响、家庭引导等因素,学生更加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中职学生在入学前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压迫式”的学习过程,且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多为年级排名靠后者,多有过痛苦的学习体验,对学习的参与仅限于在课堂中做安静的“接受者”,厌恶复习与预习。
  (二)抗高血压药的教学现状
  药理学为中职类医学生入学后第一年的基础医学课程,此时,学生们对疾病尚知之甚少。虽然高血压为常见病,但病因复杂,药物涉及面广,与解剖、生理、病理学均有密切联系,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目前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直接列出抗高血压药的类型,板书或PPT展示各类药的代表药名,再逐一讲解各药的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对交感神经抑制药和RAAS系统抑制药再作详细讲解。此法虽层次清晰、重点明确,但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课堂学习感觉内容繁多且相互间缺乏联系,课后只能硬背,虽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却也容易遗忘。抽查2013级护理专业采用传统教学法学习药理学的5个班430名学生在药理学课程结束后对抗高血压药的掌握情况,仅有不到1%的学生能完整地将药物类型完整列出,43.2%的学生能说出卡托普利药名,但不能准确归类,而且说不出卡托普利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由此可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抓不住学习主线,且容易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对后期进入临床课程的学习帮助甚少,更不用说对临床工作的帮助。
  二、以临床疾病为导向的抗高血压药教学方法的探究
  (一)以临床疾病为导向的抗高血压药教学过程
  1.课前
  鉴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授抗高血压药对中职类医学生来说理解难、记忆难、掌握难、运用难,且学生多不预习,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则多为教师的准备。
  (1)教师需在上次课后对本班学生对高血压的了解程度做调查,或在新课开始之前做简单的提问,如“身边有无高血压病人”、“你知道他用的什么药吗”,以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和对新课内容的兴趣。
  (2)教师还需在课前对当前高血压疾病发病率、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等有所了解,尤其是高血压的分类和疾病的危害,并且还需准备临床工作中的典型高血压病例与学生分享,如此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真正体现基础与临床的联系。
  (3)教师需对各类抗高血压药进行梳理,依据教学大纲及自身具有的教学资源编排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时间,整理教学思路,预测教学效果及准备效果不好时的处理办法。
  2.课中
  (1)引入
  鉴于中职类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进入课堂并调动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指出高血压只是一种症状,抗高血压药也仅为对症治疗的药物,随即分享病例并抛出问题:“高血压病人的药物治疗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以降低病人的血压”,并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
  (2)推导
  板书写出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降低血管中循环血量、扩张血管”,得到学生认可后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药物学知识(包括传出神经系统用药、抗心衰药等)自主寻找抗高血压药物的类型并将其列在对应的原则后(若学生多可让学生在自己草稿本上完成,教师矫正;若学生少可让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学生集体矫正)。此过程完成则学生已经明确了各类药的主要作用,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各类药的作用机制上推导各类药的主要作用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并由此推出该药的用药注意事项。
  (3)归纳总结
  带领学生总结,并列出表格框架,让学生自己填充。在表格中标识出重点内容,便于学生复习。具体表格设计如下
  3.课后
  开展对学生掌握情况的调查,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问卷调查、学生座谈、考试成绩比较等都可以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3]。根据调查情况进行辅导,并讲评练习题。
  4.以临床疾病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1)优点
  中职教师用“以临床疾病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授抗高血压药,首先侧重于药物类型的掌握,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依据中职类医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发现和归纳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引导,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宗旨;其次,在实施过程中引入了学生身边的具体病例,学习方法更加灵活,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得以提高,对抗高血压药的印象更为深刻;再者,以临床疾病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均从临床疾病出发,真正体现出基础课程为临床服务,实现临床带习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将“病房搬到教室”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为学生未来工作打下牢实的理论基础。
  (2)缺点
  每个中职类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不同,推导速度也不同,在班级人数较大的情况下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故可能出现部分学生推理过程被打断而直接进入结论环节的现象。
  总之,中职教师用“以临床疾病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授抗高血压药,既遵循了中职类医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及中职类医学生课程顺序的学习规律,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的愉悦的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医学思维方式,同时也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需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时间安排,科学合理地进行创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使学生的学习更高效,使药理学的教学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岑彦艳,周红.浅谈高血压防治宣传教育与抗高血压药教学的融合问题[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7;29(3)P141-142
  [2]黄云凤.初中生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培养[J].柳州师专学报. 2000年3月.第15卷第1期P102-104
  [3]陶小军,杨静娴,徐志立等.药理学课程PBL教学模式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4年1月.第16卷第1期P13-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762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