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肌梗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 探讨分析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共8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予以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联合尿激酶注射治疗,对比2组各项指标变化及综合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显效29例、有效1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C-反应蛋白、左室后壁厚度各指标水平分别为(45.9±2.6)mm、(60.3±6.2)mm、(6.0±2.2)mg/L、(9.7±1.3)mm,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基础治疗联合有效的心血管内科强化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指征、心脏功能,提高综合疗效。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案
  急性心肌梗死即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缺氧、缺血所致的心肌坏死病变,欧美国家发病率极高,我国发病率也正逐渐攀升,患者多发病伴随胸骨持续疼痛,简单用药和静养难以缓解,检查可见心电图异常、心肌酶活性异常上升,不及时治疗可引发心衰、休克、心律失常或死亡[1]。本研究为寻求有效安全的心肌梗死治疗方法,对比了常规用药疗法及常规联合尿激酶注射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共8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33~78岁,平均年龄(53.9±2.8)岁;心室前壁梗死20例、冠状动脉梗死3例、后壁梗死6例、前壁梗死11例。治疗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3.5±2.2)岁;心室前壁梗死22例、冠状动脉梗死3例、后壁梗死5例、前壁梗死10例。2组患者基础资料及病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分析患者病情特点与禁忌症情况,若患者无禁忌症,予以β阻滞剂治疗;血压正常者YuiACEI血管紧张素转氨酶抑制剂治疗;ACEI耐受性差的患者则选择ARB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治疗;若患者不可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则选择地尔硫卓、维拉帕米治疗。对照组予以3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每日1次,并以0.5ml的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药物联合皮下注射,每日2次。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尿激酶联合注射治疗,将5%葡萄糖+注射用尿激酶混合注射,注射速度为90ml/h。
  2组患者治疗时间均持续14d,期间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和疗效、指标变化。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通过心脏功能彩超检查分析患者心脏功能指标,通过超声心动图查看分析左室收缩及舒张变化,对比C反应蛋白指标情况,分析治疗方式对于心肌梗塞恢复效果[2]。
  以《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相关内容作为治疗效果评判标准,若治疗后T波平坦转为直立的几率在50%之上、ST段>0.15mV,治疗1周未见其他症状表现,为显效;治疗后心绞痛等症状缓解、发病频率降低,心电图检测显示ST-T段改善显著,为有效;治疗后未见病情及检查结果好转,为无效[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做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指标数据组间对比采取χ2检验,p<0.05,即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综合疗效
  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0%;治疗组患者治疗显效29例、有效1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2组患者各项指标
  对照组治疗前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C-反应蛋白、左室后壁厚度各指标水平分别为(57.6±1.7)mm、(68.8±2.6)mm、(16.4±2.0)mg/L、(9.3±1.1)mm,治疗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C-反应蛋白、左室后壁厚度各指标水平分别为(55.9±3.9)mm、(65.9±3.1)mm、(8.0±2.3)mg/L、(9.1±0.6)mm;治疗组治疗前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C-反应蛋白、左室后壁厚度各指标水平分别为(58.9±3.8)mm、(68.4±2.9)mm、(16.2±3.3)mg/L、(9.1±2.2)mm,治疗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C-反应蛋白、左室后壁厚度各指标水平分别为(45.9±2.6)mm、(60.3±6.2)mm、(6.0±2.2)mg/L、(9.7±1.3)mm,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通常因冠状动脉狭窄、粥样硬化引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会引发局部斑块性血小板聚集而产生血栓,影响心肌血供与供氧。实际治疗中要注意避免危险因素刺激,维持正常温湿度,以免因寒冷刺激加重病情[4];忌烟酒,控制心悸耗氧量、防控冠状动脉痉挛;静养避免劳累,减轻心脏负荷与心肌需氧量,改善冠状动脉狭窄、硬化现象;保持情绪平和,优化饮食方案,维持血脂浓度与血粘稠度的正常范围,养成良好排便习惯、防控便秘加重病情[5]。
  本研究在基础治疗同时联合尿激酶注射治疗,左室后壁厚度、C-反应蛋白等多项指标明显改善,综合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廖占玲,王炳银,刘峰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增殖和再生的初步实验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11):950-954.
  [2]王希武,查学安,唐贞力等.综合康复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5):584-586.
  [3]刘建宏,周振.关于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左心衰竭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32):211-211.
  [4]张岳.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研究[J].现代养生B,2014,(9):35-35.
  [5]刘东,郭乃芸,赵连任等.早期药物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症状及心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2737-27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780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