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春天过了,服了一剂“春药”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最近一段时间,央企整合始终是疯狂股市的一剂“春药”,无论是有的没的,已经饥不择食的市场拿所有的道听途说,为自己无处发泄的精力做背书,并且屡试不爽。正如那些“自我实现”的童话一样,每次央企的互动都在为这种疯狂印证,反过来证明了“疯狂的逻辑”的合理性。这一周,航运业的焦点无疑是中远与中海签订成立铁矿砂运输合资企业,前期四大航运央企的整合继China VLCC之后终于出现了第二个案例,“印证”了前期市场的猜测。当然,可能还会出现第三、第四个案例。市场不是需要企业正常平静运行,而是需要企业配合它们表演。
  企业经营过程中,自身股权结构的调整,各种形式的合作,本身是企业经营的经常性工作,是常态。而在现时代,企业的这些常态被看成了非常态。市场、股评家、股民、媒体、机构,甚至企业本身,都表现异常,有些是真幼稚,有些是装疯卖傻,还有些是制造疯傻。但是,这种整体性的“癔症”,有一个长远的不良结果:人们似乎不再明白企业到底应怎样运行才是正常的,人们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企业运行中的各种事件才算正常。
  中国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是一些异常“敏感”的企业,影响它经营行为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并且很复杂,有资本面的、政治面的、舆论面的、人事面的、市场面的、竞争面的……在一家纯粹的商业企业所要考虑的因素之外,它还要考虑更多更重要的非商业因素。当然这种特殊性不是中国企业独有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央企”多多少少都存在“央妈”陷阱。一家纯粹的商业企业可能引起的骚动,无论从时间深度还是事件广度看都无法与央企相比拟,原因就在于一点:它单纯。而含有过于复杂的动机特别是非商业动机的商业运作,原则就很难单纯,路径的可靠性一定会打折扣。
  我们不妨推测这一波的央企整合成功系数有多大?从初衷、目的、路径、管理四方面考察,看来或多或少缺少一点商业的基因。不可否认,有一些企业改观了、获利了,但获得的不是商业利益,而是行政权力的商业转化,从成本到产出是不是一个良性的过程,难以判断。要过很久才能够完全了解其结果的影响力,历史已经给了很多类似的例子。
  很可怜那些在群情激奋的喧嚣下或者在政府指导下想要“拍拖”的央企们,它们急于想摆脱市场困厄和经营困境,它们的动力更多来自于它们的恐惧和手足无措,又摆脱不了作为企业的商业冲动。所以,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仍然无法找到一条可靠的路径,走向平稳扎实的上升线。
  并和拆本身与企业经营的好与坏无关,在缺乏简单、明了、有效的商业原则和管理思路基础上,企业的拆与并,都只不过是在春天过后,服一剂“春药”而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813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