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教学中渗透模仿思想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教改形势及初中科学教学特点,旨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模仿思想,促使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本文从生活自然现象上升到理论知识,在求同存异中建立新的概念,引导学生实验设计,科学作业的优化设计等方面,多角度对渗透模仿思想进行了阐述和研究。
  关键词:科学教学;模仿思想;策略研究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便有许多哲人提出各种论说,著名的美学家亚里士多德便认为:“人从还提时代就有了模仿的本能。”近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说过:“人的模仿能力是学习必备的一种能力,人的许多行为是由模仿获得。”可想而知,模仿这种学习和训练方式由来已久。模仿思维法又称模式思维方法,是指依据已有的思维模式来模仿认识未知事物的思维方法。它注重于师生积累生活原始资料,结合教材的感悟和创新,运用模拟、转换、理想化方法等思维,来指导学生知识迁移和启发联想,把复杂隐含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科学教材中有些科学概念知识等,内容抽象,难以理解透彻。在教学中穿插渗透模仿思想法,不但让学生更好掌握理解科学知识,而且促使学生多种思维协调发展,对解题等能力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也丰富了教师科学教学。
  一、在生活自然现象上升到理论知识过程中渗透模仿思想
  社会生活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科学》课程的资源应该扩大到自然本身,应当是“自然(包括社会)――教材――实验室――信息库”,我们的课程资源具有必须有利于学生联系自然、紧密接触自然,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社会实际的特性。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组织和创设有利于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教学中,我们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生活中丰富的、形象的感性材料,渗透模仿思想,将科学理论知识情境生活化,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更好掌握理解科学理论知识。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课时,在“探究地球的形状是怎样”活动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船只离岸后远去”(图1)的生活情境,将课堂情境生活化,使学生感到科学在生活中,增强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将生活的材料与科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同时,教师再加以引导,渗透模仿思想,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图2)进行对比,更能形象地说明地球的形状,并在学生脑海建立更形象的模型(图3),易于得出地球是球体的结论。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进行合理的渗透模仿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学习的意义,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触发学生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多种思维的发展。
  二、在求同存异建立新的概念中渗透模仿思想
  我国早就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成语,它们言简意赅、非常深刻的说明了模仿类比在认识中的重大作用,也为许多科学家、哲学家所颂扬。开普勒把模仿类比比喻为自己“最好的老师”等。可见模仿对我们学习和掌握科学概念知识起到桥梁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通过概念、定理、定律相似性的对照模仿,既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联系,又可以弄清定理、定律的成立条件和使用范围,使繁杂凌乱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
  在学习九年级上册《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二课时“功率”时,根据“做功有快有慢”的基本事实,渗透模仿思想,研究“功率”与“速度”共性,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功率的定义、公式。突出重点:功率的形成过程。
  师:平时同学们如何评价一个人跑步的快慢?
  生: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来判断运动的快慢,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师:那么能否利用模仿方法来比较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学生设计实验:比如说讲台旁分别叠放相同的三十本书,两个学生比赛,观察谁在相同时间内放到讲台上的书多。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相同时间内,做功多的做功快。
  师:如果在运动会上裁判如何比较运动快慢?
  生:裁判通过相同的路程所需时间来比较运动的快慢,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同样学生设计实验:在讲台旁的两个位置,分别叠放着相同的三十本书,两个学生比赛谁能先把所有的书都放到讲台上。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做相同的功,所用时间少的做功快。
  ……
  可见,要比较做功的快慢,可以比较力在相等时间内所做的功大小,也可以比较力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大小。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科学中引入速度这一科学量。
  为了比较机械做功的快慢,科学中引入功率这一科学量。
  通过在速度这个已知的科学概念基础上,渗透模仿思想,展开学习功率定义、公式、科学意义,无疑拓展了教师教学思路,开发了多元智能,也为学生由事物之间已知的相似性出发,寻求更广泛、更深刻、更本质的相似性架起了一座桥梁,是人们进行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的好方法。
  三、在引导学生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渗透模仿思想
  在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科学实验自始至终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它的思想、方法、技术和装置常常是自然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发展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实验设计时,在已学的实验知识的基础上,可比较实验对象与前者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然后教师穿插渗透模仿思想,这样更容易进一步认识实验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也能给学生提供实验设计的线索,同时也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
  九年级上册《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的电路图、实验器材、实验直接测量的科学量大致与《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实验大致相似,只是实验原理、数据处理方式有点不相似。教师在事先复习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模仿设计实验(画出电路图,设计好实验方案)(如下表),从而形成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渗透模仿思想,使学生既对原有的实验知识的有效回顾,也是对知识一种有效的延伸
  和扩展,同时也开拓学生的思考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纵向和横向的扩散,就避免了固定的、单一的思维定式给学习带来的负迁移。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纠正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模仿思维的形成。
  四、在科学作业的优化设计中渗透模仿思想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并不断深化,教师不断地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伴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业也从一切服从和服务于考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作业在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都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教师在优化设计科学作业时,无形中渗透模仿思想,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加联系、接触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更广泛的交流和交往的机会。
  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题目的难易不同,题型各异。因此,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十分重要。此题利用非金属与金属类似的性质的特点,渗透了模仿思想,优化了类型的设计,使学生的知识能够升华,技能能够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科学素养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发展与提高。
  总之,正确的模仿绝不能仅学习表面的东西,更要学习的是要领与内涵。渗透模仿思想,远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策略也有待完善。同时,为帮助学习科学过程中引领思维走向深入,我将进一步探索模仿思想在科学各个领域的渗透应用,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邵志芳.思维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肖川.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4]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浙江省庆元县菊隆中学3238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692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