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安新地方美术资源在美术课堂中彰显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提出将职业中学美术课程与地方美术资源相结合,通过教师引导,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开放式教学,增加美术教育的地方性、本土性特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其审美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地方美术资源;职业中学 美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24-02
  长期以来,职业中学美术教学“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依然存在,为适应市场需求,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目的过于“功利化”,脱离了学生实际,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美术教学效益不高的情况。《新课标》中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艺术的美,乡土文化的美。”那么如何将安新地方美术资源与职业中学美术教学相结合,体现安新丰富的地方美术资源在美术课程中的价值,彰显其魅力,改变美术教学现状呢?本人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挖掘、深切感知安新县地方美术资源
  安新县所处之地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生息繁衍。现有梁庄遗址、留村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保存状况良好并出土了大量文物。抗战时期的神出鬼没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雁翎队、机智勇敢的小兵张嘎人尽皆知。安新县自然风光秀丽,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就位于安新境内。淀内有白洋淀文化苑、荷花大观园等多处景点,被国家评为五A级旅游景区。初春,淀内波光粼粼,芦苇丛生,淀水清澈;夏季,荷花飘香,空气清新、幽香;深秋,芦苇一片金黄;冬季,冰雪相融,银色的世界使人充分享受北方的美景。另外, 安新县文化遗存丰富,有许多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圈头音乐会、安新芦苇画、安新苇编、安新面塑、安新白洋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安新舞狮、安新布艺、安新剪纸等国家及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秀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源远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都为我们美术课提供了条件,也为我们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学生对这些或者根本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或者已经“见怪不怪”,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去发掘,去引导,正确发挥教师在地方美术资源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二、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充分利用安新地方美术资源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强调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努力开发当地的美术课程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中坚力量,应积极主动的承担起当地美术资源开发的重任。
  (一)美术教师要增强地方美术资源开发意识
  单纯的明白课程资源的意思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即时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因此,充分理解课程资源的功能及教育意义十分重要,这样才能避免造成现实艺术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1]地方美术资源融于与教师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背景中,教师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自己先收集,整理,加以系统地学习,然后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联系,在教学中进行恰当的渗透,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就安新县的情况来看,之前当地丰富的美术资源在职业中学美术教学中长期以来未能充分利用,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这与教师的资源开发意识不强是有直接关系的。
  (二)让地方美术资源融入课堂具体操作建议
  1、实施开放式教学,走出校门,投入自然与社会
  《新课标》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我们带领学生实地游览白洋淀景区及各处历史文化遗址,看看家乡的美景,听听其中的历史传说,了解历代名人成才的故事。白洋淀景区除了最具代表性的景物荷花、芦苇等自然景观,还有清代皇帝行宫、寺庙、文化苑等人文景观,里面不乏一些文人墨客的绘画及书法作品。通过带领学生实地游览、写生,唤起了他们心理上的认同感,使其能以极大的热情深入了解家乡的优秀美术资源,感受家乡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从而激发了对家乡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也有助于树立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信心,促使学生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和创作,从而提高了审美能力和专业素养。
  2、合理引进,把地方优秀美术资源请进学校,搬进课堂
  充分利用地方美术资源,不但要“走出去”,更应该“请进来”,毕竟学校课堂是我们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尤其是职业中学,完全可以利用“校企合作”、“校办企业”等形式,结合本地实际,合理引进一些地方资源。把地方优秀美术资源转化成美术课程资源,首先需要教师深入实践,虚心学习,经过挖掘、整理、筛选、分类、整合,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借鉴和吸收,取得预期效果。
  白洋淀芦苇工艺画发明于明朝初年。工艺画材料选用白洋淀6月萌芽后的芦苇, 采取熨平、抛光、拼接、粘合等十几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做成动物, 栩栩如生;做成山水, 如临其境;做成花鸟, 如闻其声, 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2]2011年我校引进了“安新县寨南旅游工艺制品厂”,并且把学校的美术教师送进该企业教授职工基本美术知识的同时,向企业学习芦苇工艺画的制作工艺。此后,我校美术教师还进入了其他联合办学企业学习实践。此时,企业车间就已经变成了课堂,课堂进入了企业车间。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扩展和提高,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及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此期间,进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已结合自身实践、专业特点及我校学生情况,编写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工艺美术专业校本教材》。教材结合了新课标要求,来源于教师具体实践,突出了地方特色,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3、实践创新,让安新地方美术资源在课堂中彰显魅力
  通过对安新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其中的丰富性、知识性,作为文字的书本是无法比拟的。但是,对于地方传统美术资源,我们又不能一味地继承。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美术教师,还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引进地方美术资源的同时,还要把现代艺术的美渗透其中。
  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应该具体分析当地美术资源的具体情况,需要教师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去探索。我们也是依据自身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例如,在平面设计课教学中加入芦苇工艺画的设计,在设计内容上大胆突破传统,增加时代气息。原本平淡乏味的课程由于学生所熟知的本地传统工艺的渗入,变得“活”了起来。学生在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对家乡传统工艺的学习中收获了自信,学习兴趣倍增、热情高涨,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和实践中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地方传统工艺也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地方美术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我们可以灵活多样地将它们运用到各类教学内容中去。我校利用安新地方美术资源的探索,一方面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容,而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美术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714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