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文本中找“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先要有米。作文,也先得有“米”。而这“米”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无处不在。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每篇课文文质优美,语言规范生动,思想内涵丰富,无疑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最好典范。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但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在教学中就巧妙地采用了“随文练笔”这种训练形式,在阅读中有效拓展了习作训练。
  一、 找准“引爆点”,让学生有“米”可“吹”
  丁有宽老师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然而相得益彰的美好并不容易,需要老师潜心会文,找准“引爆点”,借文本之“米”,让学生妙笔生花。如《爱之链》一课,文章在结尾有余音缭绕,意犹未尽的情况出现,一个省略号就会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方,久久不能回环。我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亲爱的,乔伊……”进行了随文找“米”随文练笔的训练。还有文本中很多的空白点,给人“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遐想效果。教师要善于让学生体会到空白背后的“烟波浩渺”,有效拓展文本的内涵。《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我引导学生思考,肖邦在离去之际会说些什么呢?对老师、对祖国……学生一段段真情的离别告白内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模仿练笔,让学生“吹米成饭”
  朱熹曾说:“古人作文做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可见,学习作文的过程离不开借鉴与模仿。儿童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的其实阶段,模仿是不可或缺的。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从中发现一些规律。经典句段有着经典的模式,掌握这个模式,学生也能写出经典句段来,而且受益无穷。《秦兵马俑》一课中“它们的神态各异:有的……有的……有的……”的部分就是经典段,我让学生进行仿写,效果非常好。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写作方法:一是“总-分-总”的布局方法;二是围绕一个中心句把事物介绍清楚,如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三是过渡句的用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经典的模式,我先让先孩子们到其他文章中找出与此相似的写作方法,学生兴致盎然,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这些写法写一段话,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篇课文学下来,学生受益颇多。
  随文找米,随文练笔,就这样,我有目的的、有阶梯的一点一点地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习作的王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21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