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课导学:撬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微课导学”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的引领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以“微课”与“导学稿”作为学生学习载体的导学方案。笔者领衔的名师工作室团队围绕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稿的编写与实施、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等,通过学习、交流、思考、实践,探索出了以“微课导学”为载体的新型学习方式。
  一、起点:“微课导学”的困惑與现实挑战
  近年来,泰州市教育局引领千余名骨干教师共同打造了“泰微课”工程,并组织市内专家编写、出版了各学段、各学科的导学丛书,给基于“微课导学”模式的一系列实践研究提供了操作上的可能性。但是,很多教师在实践中都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概括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微课重开发但忽视方法引领。
  优质微课的数量日益增多,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和零散性,尤其是针对同一内容开发的微课,有不少交叉、重复的现象。面对众多微课,学生无所适从,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这就需要借助导学稿,让学生在导学稿的引领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自主学习。
  2.“微课导学”的应用研究不够深入。
  学生需要导学稿的引领,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市多数教师能独立按需设计制作微课,也能在教学中尝试使用导学稿,但如何在导学稿中巧妙穿插微课,使得二者有机融合,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3.导学稿不能兼顾全体,激发兴趣。
  导学稿能做到“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并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无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那么,怎样将导学稿和微课深度融合,让二者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二、路径:微课与导学稿的深度融合
  工作室申报的课题“基于‘微课导学’的初中数学学习方式实践研究”,于2016年11月获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工作室成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促进了微课与导学稿的深度融合。
  1.培训指导,多方学习 。
  研究中,工作室组织成员认真学习关于微课和导学单的相关材料,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室还多次邀请专家开设讲座,对成员进行专门指导。成员在各学校定期举办论坛,交流研究心得,并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推广研究成果。同时,工作室还借鉴市外名校“微课导学”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水平。
  2.结合实际,按校定制。
  工作室目前已制作或整合了优质微课800多节,并按照知识点分章节发布到网上。同时,各校根据校情,分别设计了与苏科版全套教材配套的微课导学案,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实践材料。
  3.公开教学,集体研磨。
  自课题开题以来,工作室共举行了以“微课导学”为主题的县区级大型集体研讨活动8次,领衔人及成员共开设省级公开课3次、设区市级公开课5次、市区级公开课6次、校级公开课20多人次。在实践中,大家发现微课运用存在着“三难”困境,即难匹配、难交互、难把控。针对“三难”困境,工作室成员通过对微课在课前预习、新课导入、巩固练习、课后复习、知识延拓等环节中的探索性运用,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即微课运用的四原则——适切性、灵活性、辅助性、反馈性。这一策略促进了“微课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4.案例成册,资源共享。
  工作室成员参与了《江苏“泰微课”网络课程》初中数学部分的编写,积累了资源与经验。在此基础上,大家依据学情,反复研磨,完成了苏科版三个年级、六个学期的“微课导学”的全部教学设计,以及部分专题案例、课件。这些内容全部被录制成光盘,进行资源共享,供广大教师查阅和指正。
  三、成效:“微课导学”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习态度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当学生对传统的被动学习缺少兴趣时,教师运用“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弥补传统教学的缺点。课前,教师把导学案发给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发布相关微课,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中提示的方法自主预习。遇到困难时,学生可使用手机观看微课,既方便快捷,又吸引了家长的参与,学生的学习也自然地处于家长的监督之下,可谓一举两得。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进行自主预习,基础不牢的学生便有了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课前便能更趋向于同一教学起点。课上,教师重点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信心。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难点、疑点、易错点,教师在微课库中找出或按需制作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匹配的微课,来供他们课后学习。对于有一定思维深度、课堂上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制作相关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微课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有疑问,可以按暂停键进行思考,还可以反复播放。这样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查缺补漏,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法从单一到合作的转变。
  “微课导学”可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例如,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半角作图时,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不能正确理解半角的限定条件、无法掌握作半角图的多种方法等。于是,笔者在课堂中借助微课进行教学:先根据学情,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然后在微课导学案的引领下,由小组长组织组内讨论,发挥学优生的作用,进行互助学习;对于一些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最后,让学生观看微课《半角作图法探究》,对半角作图的方法进行梳理与总结。该微课从一道习题开始,对两种作半角图的方法进行探讨,然后通过观察与联想、变式与拓展,探究出六种作半角图的方法。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领悟到了数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解归一的奇妙。当看到与自己想法一致的地方时,他们都很兴奋。在这节课上,“微课导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紧密结合,解决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推动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从单一到合作的转变,使合作学习更加深入、有效。   3.开拓创新思维,实现学习能力从接受到探究的提升。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某一学习内容,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問题并解决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很少去主动地开阔视野、发散思维,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数学既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也是一门发散性思维很强的学科。传统的“黑板式”教学只能向学生展示表面的知识体系,而微课既能让数学“动起来”,活跃课堂氛围,也能采集大量跟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资料,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一次函数的图像”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借助“香燃烧”的实验,得出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的结论。但是,如果教师直接在课堂上燃烧一炷长24cm的香,然后每隔5分钟测量一次,并在坐标系中标出香的长度,那么课堂效果显然不好。原因一方面是课堂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是实验画面小,学生观察不清楚。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因为动手能力的差异,又会产生实验节奏、实验效果都不理想的问题。而微课具有的形象、细致、灵活的优点,正好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缺点。于是,在讲授“一次函数的图像”之前,笔者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香燃烧”的实验,并录制全过程,然后对录像素材加以剪辑、整合,制成微课视频。课堂上,笔者让学生直接观看视频。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录、思考、画图、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发现燃烧着的香的“红”点呈直线下降趋势,由此探究出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调动了自己的各种感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去尝试,亲身感悟并归纳出数学的规律。教师借助“微课导学”,节约了课堂时间,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习有路巧为径,‘微课导学’乐作舟。”“微课导学”改变了以往被动、单一、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探索出了具有理论和实证基础的自主、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只要教师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多方面引导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会,就能促进学习方式的优化与转型,切实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初级中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微课导学’的初中数学学习方式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B-b/2016/02/182)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8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