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记忆中的教育“小百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这些年,关于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听得最多的就是那一句“我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好像这么一位大教育家只是个爱高喊着口号的“阅读推广人”,说着与阅读、与书籍有关的大而无当的话语。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剥开我的阅读经历与教学实践,我总是深切地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涉及的方面也很多,绝不仅仅在“阅读”这一块。虽然没有把他的全集通读一遍,但我仍打心眼里觉得,那一册墨绿封面的《给教师的建议》内里的观念与实践,于我而言,就是十分难忘的教育“小百科”。
  说来有些脸红,最初读苏霍姆林斯基,颇有几分“救场”味道。那还是工作之初,初登讲台的我缺乏实践经验,之前在学校里学的那些教育教学理论也派不上用场,语文教学、班级管理都有问题,也动过一些心思,用过一些办法,拆东墙补西墙,总归是不行,一句话,倒不是“不想”做好,但就是“不能”做好。这是为什么?除了请教同事,万般无奈的我就到学校图书室看看有没有现成的材料能学能用。就在那时候,遇到了两本书,一本是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另一本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当时一看到,我心里就想,这会儿我不正需要很多很多的建议吗?作者会建议什么?于是借走。这就是与苏氏的初遇,我想要“临时抱佛脚”,没想到,一抱就“抱”到这么一位大教育家。
  待到打开书本,我豁然惊喜,目录下面的条目,简直是为我而设:“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怎样检查练习本”“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教给学生观察”“怎样培养记忆力”“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事隔多年,现在回想,虽想不起那时是否“如饥似渴”,但至少我很快就依葫芦画瓢,照着其中不少建议开展工作。比如,把学生带到户外、带进田野;比如,按他指点的检查作业。说实话,直到现在,检查作业这件事还是很多教师的切身之痛,而关于作业本身,也常常引发学校与家庭的讨论——就在这几天,不又有将作业全部留给家长批改的教师在网上火了?可教师也是没办法——苏霍姆林斯基知己般写道:
  只要把那一叠一叠的待批改的练习本看上一眼,没有一个教师不为之寒心的。这倒不单是因为要付出好多个小时找劳动,而令人烦恼的是这种劳动是那么单调乏味,没有创造性。
  一点没错!每天早上到校,一抬眼,别的没有,就是两三摞作业本,有时候,埋头于作业本的时间要比别的如备课、同事讨论、教研等时间都要长,而一日一月改过去,却似乎对学生也没什么触动与促进,错的还是错,某些偷偷少做的,还得天天早上催。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什么建议呢?从大的方面,他指出作业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言语素养”的缺乏(就这一点,至今仍感其深刻),在于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他指出,作业最重要意义是把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现在来看这句话,其实已经是苏氏的课程观,“作业”属于课程的一部分,指向的是评价,仍然是教学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纯粹的体力劳动,这一点非常有前瞻性,更重要的是抓住了关键。那会儿我当然还不能全部读懂,学到的更多是他直截了当的几点小建议,一是当堂强化训练,二是作业的准备,三是巧妙解放自己的时间。对于最后一条,苏霍姆林斯基原话是这样的:
  经验证明,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收几个学生的练习本进行检查。只有测验作业才需要全部检查。
  如此一来,检查作业的时间大大缩短,能有更多时间放在活生生的学生身上,而不是将教师的时间都埋头于作业里。我真的太需要这个“经验”了。在规划到位的前提下,此后我的作业批改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经验确实是可取的。说到这里,我真诚地建议,如果老师们现在对于作业有同样的困扰,那就把苏霍姆林斯基有关练习批改的建议——另有一则叫做“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好好地读一读,悟一悟,学一学。
  作业尚属其一,从苏霍姆林斯基那里,有很多类似教学策略与教学窍门的东西,往往拿来即用,用则见效,“小百科”之喻,正有此意。苏氏很多建议打通学科,是基础能力的培养,观察的方法、知识的扩充、学习时间分配、书写教育,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他提出的“思维课”,课型新颖、内容丰富、设计别有趣味,到今天仍然前瞻。苏氏讲到一招,我学后使用多年,他称之“最重要词汇表”,类似一份特殊的“基本读写能力教学大纲”:在每个学习日开始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下当天要学的3个词,类似“草原”“温度”“沙沙响”,“孩子们一进教室,就立即把这些词抄到词汇本里,这种词汇本他们要连续地记录三年。”毫无疑问,这样一种持续性输入,对于阅读量与词汇量积累不够的学生而言,是多么必要并且有效。虽说以后也慢慢知道,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老师们常提的“好词好句”这一说法值得商榷,但是,花一点时间,用水磨工夫,渐渐占有大量的语言材料,终究是好事一件。这个方法我从他那里学来,用了很多年,每接一个新班,或两年或三年,即以此策略,进行词语与句子的积累,我把这个叫做“攒余粮”,余粮多了,做出的饭菜才会更加丰富可口,不是吗?过了很久,再读这一节,我更发现在方法背后,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学、对儿童学习的深刻认知,這一节叫做“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在讲自己的做法之前,他是这么说的:
  “小学教师们!你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
  这已经超越了教学论的范畴,带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天职,他该如何从一个孩子的一生发展着眼。前阵子读到贾志敏老师的教育口述史《积攒生命的光》,贾老师的题记是:教学生一年,要想到他五年;教他五年,要想到他终身。真正的教育家,内心都是相通的,根子就在于那一份忠于教育、热爱学生的心——这一点,本身是需要为人师者以一生来领悟的。
  说到这里,仿佛《给教师的建议》只是“教学小百科”,给了我的教学以启发和帮助,这样说倒也没错。我“病急乱投医”,想不到一找就找到了一位名医,关键是,这位名医不止医病,还医“愚”,他给我的岂止是教学“百科”,是真正的技艺,《给教师的建议》我至今已通读不下十遍,要我说,它是儿童学习小百科、教学方法小百科、学生研究小百科、阅读课程小百科、新手教师小百科、教师成长小百科、学校管理小百科、教学质量提升小百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即便历时已久,但当下有关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等主流观点或说法,都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影子。
  记得新世纪前后,不少人提倡写“教学反思”,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是在很久以后,重读时才发现原来苏霍姆林斯基已经反反复复谈了教师如何写“教学日记”。在书中,他多次强调“研究儿童”,真正的教育是围绕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必须要学会观察儿童、研究儿童,听上去朴朴素素的话语,却是领先我们多年的教育观念——直到2012年,《教师月刊》杂志才以一个专题组稿宣告:教师最重要的“新基本功”是“研究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谈的这些话题,确实历久弥新,甚至总要等到个人有所实践、有所经历,才赫然发现,原来他在书中都已讲过,而且讲得很好,照着做就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给教师的建议》完全能作为教师案头的必备工具书,随时取阅,随处学习,只是,我们也得承认,就苏氏所提的不少方面,直到今天在我们的教育生态里都未能全部实现,真不可谓不遗憾啊!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0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