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绿色低碳城市测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和新型城镇化的大趋势下,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低碳生产、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气候承载力和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执行度五个维度构建绿色低碳城市测评指标体系,把客观的“测”与主观的“评”结合起来。对我国四大地区19个城市进行绿色低碳城市综合指数测评,测评总指数前三位的杭州、厦门、南京属于“高绿色、高公众认知度”城市。把握公众在城市化进程中对绿色低碳理念的感受和认知水平,有助于提高公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过聚类分析,将测评城市分为领先型、奋进型、后发型和探索型四类。我国应主动总结领先型城市的建设经验,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分享中国方案,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气候变化;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城市;低碳生产;绿色消费;气候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F04: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9)01-0063-11
  一、引言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是开展低碳生活和低碳生产、优化能源结沟、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与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贡献者,推动《巴黎协定》达成,国内的减排工作势在必行。在中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中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已经体现在国内政策的顶层设计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尤其要加快建立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各省(区、市)“将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政府工作报告,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所以,绿色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首选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从1987年的25.3%提高到2017年的58.5%,这意味着近六成公众在城镇生活;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到205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7.3%。目前,中国已由二元型社会进入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城镇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深化绿色发展,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可见,在城镇化进程中,绿色低碳城市的研究具有时代前瞻性,是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和新型城镇化的大趋势下,构建绿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我国城市实现绿色健康有序发展,监测城市绿色发展进程,引导城市绿色发展方向,在地区层面加强绿色低碳城市发展政策。一个科学合理的绿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关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及低碳发展模式的理论及方法,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确定城市最适宜的人口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界对绿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世界银行从碳排放量、能源、绿色建筑、可持续交通、合理的城市形态等方面制定低碳指标清单。Stern对低碳城市的研究主要从气候变化与经济的关系着手。日本学者以东京为例进行了低碳城市研究。Khanna等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能源消费的视角构建低碳城市发展测度指标体系。Ohshita介绍了低碳城市的测度方法和指标。Tan等介绍了低碳城市发展测度指标。Kedia比较研究了中国与印度的低碳城市发展问题。Gouldson等以亚洲城市为分析对象,从经济成本和政府治理的角度探讨了减缓气候变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Mathews等分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要素。Tan等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探索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
  国外学者不仅介绍了绿色低碳城市的行动和计划,还进行了案例研究。Chavez等介绍了美国纽约、西雅图、芝加哥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蓝图。 Addanki等从绿色经济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了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等问题。Shen等对北京进行案例研究,探讨如何推动低碳城市发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亦有学者从构建低碳旅游城市的视角对某些城市进行了案例分析。国外学者以发达国家著名的大城市为案例进行了研究,我国制定城镇可持续发展规划时可以借鉴和参考这些成功经验和实践措施。基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国外学者主要从城市经济增长、生态系统构建、共生城市、可持续社区等方面深化理论研究,并在低碳生产、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社区、低碳能源等领域开展实践。国外的理念是否符合中国的实际,有待进一步检验。
  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开展了有关低碳城市的研究,分析大数据文本,通过文献计量研究可知,截至2018年12月,检索到包含,氏碳城市”的文献共2870篇。2011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试行)》,要求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公共服务水平、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建设用地集约性、基础设施与园林绿化、历史文化保护与特色建设等方面创建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2016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雄录色发展指标体系》,从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和公众满意程度等七个方面测算全国及各地区的绿色发展指数。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以深圳为对象进行案例研究,构建了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等四方面、12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城市中国研究计划从基本需求、资源充足性、环境健康、建筑环境、对可持续性的承诺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指数。夏堃堡认为,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是社会活动的心脏。发展低碳城市不仅要低碳消费、低碳生产,还要提高低碳技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金石认为,发展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城市能够将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在较低水平。不少学者从低碳经济理念出发,寻找低碳城市的共性,明确低碳城市的核心内涵,构建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冯之浚等指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为基本要求。张一鹏指出,低碳消费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經济应依托于低碳生活。丁丁等选择了10个指标,构建了一套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杨威杉等研究发现,关于低碳城市,在微博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实词分别是“绿色”“环保”“出行”“发展”“生活”,在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实词分别是“发展”“经济”“建设”“生态”“排放”。   纵观国内现有研究成果,普遍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规模扩大,消费增长,产业扩张,而城市的资源承载力有限,这些问题影响着城市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落实措施较少,基于公众气候认知水平和执行度的研究很少。公众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也是产品的消费者,对气候变化具有充分认识是公众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参与环境治理的前提条件。当前,公众的环境认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能否充分采纳公众意见的客观依据。只有科学测度公众关于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精准把握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执行度,才能引导公众践行绿色可持续消费的理念,落实低碳政策。
  第二,统一的、可测度的标准体系偏少。绿色低碳测评指标体系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城市的公众,测评标准应当普适性较强、可比性较高、统一性较好。现有数据往往呈碎片化状态,根据现有数据提炼出一个整体的、可以量化的绿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难度较大。有学者针对特定城市进行了一些案例研究。
  第三,研究重规范,分析轻实证。现有研究大多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构建指标体系,较少从定量的角度构建绿色低碳城市评价体系,针对代表性城市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加权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比较少。
  第四,以城市为分析单元的实证研究较少。现有的综合指数评价研究多是基于31个省(区、市)进行分析,以城市为分析单元的研究偏少。从统计学角度来说,省份数据是各个子样本的汇总,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分析的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新型城镇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本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尝试构建科学、综合、权威、系统的绿色低碳城市测评指标体系,定量评价城市的低碳发展现状,分析城市发展特点,研究绿色低碳城市类型,创新城市低碳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三、构建绿色低碳城市测评指标体系
  (一)绿色低碳城市的核心内涵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17年12月,中央经济会议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球能源需求量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增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持续增长,由此带来的气候变化问题日渐显著。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城市。走低碳道路,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为构建绿色低碳城市提供了新的维度。我们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
  在新型城镇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由于资源制约,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发展会面临与贫困相关的环境问题,例如缺少安全的饮用水,卫生条件不合格等。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这些问题将会逐渐减少。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能源消费需求和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城镇化带来的不仅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转移,生产和资源利用方式、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质量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居民的生活方式亦随之变化,市政基础设施对水资源、声环境等的压力即环境承载力问题逐渐显现。总之,城镇化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程中,人口增加导致碳排放量增加,城镇人类活动对局地气候和环境产生影响,造成“热岛效应”等后果。人类活动引发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城市的脆弱性提高,建设规划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绿色低碳城市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通过降低城市生产、生活、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城市生态体系。绿色低碳城市应遵循“协调可持续,‘集约高效,“宜居适度,“山清水秀”等发展原则。在绿色低碳城市中,生产是低碳的,生活是绿色的,环境是绿色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绿色低碳城市的内涵主要涉及低碳生产、低碳生活、绿色经济、绿色消费、人口、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系统。绿色低碳城市测评不仅要客观测度城市生产、生活、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还要测度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和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执行度。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执行度包括全国公众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度、公众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度、公众对气候变化应对措施的认知度、公众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认知度和气候传播媒介的效果等。只有科学测度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才能精准把握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执行度,进而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治理的各方利益主体开展绿色低碳行动。
  绿色低碳城市应以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为发展方向:公众坚持绿色消费理念,注重低碳生活;企业践行环保至上的经营理念,改进技术,坚持低碳清洁生产;政府关注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声环境等)的影响(图1)。
  (二)绿色低碳城市测评指标体系
  绿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绿色”作为思考城市建设的维度之一,制定了一套标准和参照系,很多学者已经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Tan等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构建了低碳城市发展指标。Zhang介绍了低碳城市的测度方法和相关政策。Azizalrahman等建立多元指标体系,测度了低碳城市的发展水平。这个指标体系宏观上可为城市绿色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微观上亦可成为城市规划的抓手。该指标体系可以作为评价政策和规划的标尺,衡量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质量。
  根据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和普适性的原则,绿色低碳城市的核心内涵包括低碳生產、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气候承载力和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执行度等五个维度,既要把握城市发展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也要注重测量客观的历史数据,还要科学评价新型城镇化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公众的认知水平。   根据已有的统计数据,可以确定5个绿色低碳城市测评的一级指标,即低碳生产、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气候承载力和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执行度。二级指标13个,分别为资源利用、污染控制、绿色市政、绿色经济、绿色消费、公众践行、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公众认知和媒体践行。三级指标31个。在赋权方法上,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地对指标进行赋权,综合测算绿色低碳城市测评总指数。正指标和逆指标在计算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根据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分别设置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依次为25%、20%、15%、15%和25%。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也根据德尔菲法设置权重。详情如表1所示。
  (三)绿色低碳城市测评方法
  绿色低碳城市测评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为测评综合评价值,n为三级指标的个数,Fi为三级指标标准化值,Wi、Wj、Wk分别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
  在绿色低碳城市测评过程中,各指标的评价基准值由各城市根据自身绿色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正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如下:逆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如下:式中:Fi为标准化值,xi为现状值,x0为基准值。Fi位于[0,100]。
  四、实证分析
  (一)绿色低碳城市测评结果
  本文采取2017年的最新数据,根据上文构建的绿色低碳城市测评指标体系,选取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19个城市进行测评,如表2所示。
  根据表2,中国绿色低碳城市测评总指数排在前四位的城市依次为杭州、厦门、南京和北京,客观的“測”和主观的“评”结果一致,这四个城市都属于“高绿色、高公众认知度”城市。对于南京而言,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考虑城市的气候承载力,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执行度,尤其要提高公众认知水平,并将认知转化为行动。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郑州、西安和合肥,这些城市属于“低绿色、低公众认知度”城市。这些城市应当充分认识到低碳生产、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理念的重要性,加强公众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鼓励公众就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部分城市处于“高绿色、低公众认知度”阶段,这类城市要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加强沟通,提高公众的满意程度,早日进入“高绿色、高公众认知度”城市行列。还有部分城市处于啊氏绿色、高公众认知度”阶段,当地政府应及时调整政策,调节资源的优先投放顺序,促进绿色低碳城市发展。
  从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执行度这一指标来看,得分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杭州、厦门和北京。根据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问卷调查结果,这些城市的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度、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度、气候变化应对的认知度和气候变化政策的认知度相对较高,市民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可程度较高,愿意绿色出行。
  (二)基于绿色低碳城市测评结果的聚类分析
  采用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对上述19个城市的绿色低碳测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对绿色低碳城市进行分类,可以对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差异性有更加全面和直观的认识。
  根据聚类分析,将19个城市划分成四种类型,按照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效果依次为领先型、奋进型、探索型和后发型。领先型城市即“高绿色、高公众认知度”城市,后发型城市属于呵氏绿色、低公众认知度”城市,奋进型和探索型城市的绿色低碳指数介于上述两种类型城市之间。具体如表3所示。
  如表3所示,领先型城市主要位于城镇化程度较高、人口聚集密度大、人均GDP较高的地区,比如北京、南京、杭州和厦门。随着消费的增长,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城市的碳排放量较高。未来,低碳发展的着力点应当是合理的绿色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倡导低碳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提高建筑与交通工具的能效,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执行度。可基于碳排放的绝对量、建筑和交通排放等相关指标对此类地区进行评估,衡量绿色低碳发展状况。
  奋进型城市应注重自身特点,寻求低碳发展路径。重工业、能源工业发达的城市应重点关注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控制重工业产能增速,促进现有产业升级改造,调整能源结构,实现经济的低碳转型。在城镇化过程中,坚持绿色低碳特征,做好城市规划,优化功能区划布局,重视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能低碳建筑。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习惯,加深公众对气候变化、环境治理和相关政策的认识。
  探索型城市和后发型城市主要位于中西部地区或重工业发达的地区,这些城市应下大力气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尽量避免碳排放总量的快速增长。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容量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西北部地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污水治理难度较大。因此,西北部地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受到的环境、能源和资源约束更强。城镇化导致的城市形态变化、产业布局变化是探索型城市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探索型城市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不仅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更要追求可持续发展。与领先型城市和奋进型城市不同,探索型城市要更加注重能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低碳理念进行城乡建设,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避免“先污染再治理”现象。
  相比之下,探索型城市和后发型城市的产业格局尚不成熟,在探索低碳发展模式时,应当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旅游、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等相关产业,切勿盲目追求GDP增长而承接东部地区转移出的高排放、高污染产业。
  五、政策建议
  构建绿色低碳城市测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区分领先型、奋进型、探索型和后发型四类不同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每个城市应协调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关系,在权衡中找到比较优势。因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不同地区和城市在低碳生产、绿色发展、绿色消费模式、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发展政策、公众认知水平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因此,各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总体效果不同,城市化进程中的焦点问题和治理的重点维度也有所区别。绿色低碳城市应降低城市生产、生活、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追求低碳生产、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理念,关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确定最适宜的城市人口规模。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可以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思想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帮助政策制定者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策略。
  第二,在城镇化进程中,制定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尤其要重视公众的认知水平和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执行度,真正提升公眾在城市建设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体而言,要从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度、公众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度、公众对气候变化应对的认知度、公众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认知度和气候传播媒介的效果等方面着手。只有科学测度公众的认知水平,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才能引导公众把绿色低碳认知落实为低碳行动。
  第三,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北京、杭州、南京、厦门等城市应发挥榜样作用,积极宣传展示领先型城市“高绿色、高公众认知度”的成绩和经验,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全国其他城市更好地行动。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当坚持不懈地追求“城市生产是低碳的,生活是绿色的,环境是绿色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统筹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同时,我国还应当主动总结领先型城市的建设经验,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分享中国方案,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六、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和新型城镇化的大趋势下,构建绿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我国城市实现绿色健康有序发展,监测城市绿色发展进程,引导城市绿色发展方向,识别气候变化背景下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在地区层面加强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的政策指导。一个科学合理的绿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关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及低碳发展模式的理论及方法,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确定城市最适宜的人口规模,推动城市绿色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3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