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心理学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音乐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他们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音乐欣赏中渗透着心理学因素,把心理学巧妙地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人格的完善和情感的升华。
  【关键词】心理学;音乐欣赏;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优秀的音乐作品总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想。音乐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他们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高中阶段,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学习压力加大,课业任务繁重。部分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情绪波动大,容易产生挫折、焦虑等不适应感,进而影响了学习成绩。这就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去帮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缓解疲劳的神经,减轻压力,正确应对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就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对提高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音乐欣赏中渗透着心理学因素,对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心理学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中学音乐教学中来,这不但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为音乐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音乐欣赏与心理学互为表里,融为一体,因为音乐欣赏过程本身就是包括感知、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養,增加文化内涵,提高审美能力。实践证明,通过音乐欣赏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和辅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直接体现。我们知道,音乐对人的情感会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不同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机体反应。如欢快、高昂的乐曲,可以令人精神振奋,激情澎湃;柔和、抒情的乐曲,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放松。音乐教育在彰显美育功能、促进素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净化心灵、陶冶心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人生观,促进他们心智、情感和人格的成熟和完善,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这是契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刚需之举,也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这都要求把心理学很好地渗透到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创造美好的心境,缓减紧张学习带来的压力。
  二、提高音乐审美心理能力,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必将出现许多与音乐相关的心理活动,比如感知能力、审美心理因素等,从而使学生获得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审美体验,感受生命独特之美。由于审美心理因素的进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时刻清楚了解审美心理与现实音乐欣赏教学之间的联系,从而证实审美心理是音乐欣赏的良好基础。音乐教育不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去欣赏乐曲,更要进行情感的体验和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说教,侧重通过音乐作品的聆听和欣赏,引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要根据现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种类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增强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的感悟能力,从而培养兴趣、开阔视野,丰富内心情感。学生通过对作品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心智的成熟和情感的升华。心智的成熟可以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这样的学生情感丰富,意志坚定,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创新能力较强。
  三、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创设良好、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遵循,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原则。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营造和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在轻松活泼、愉悦身心的气氛中快乐学习,从思想、情感等方面真正融入到音乐欣赏中,提升文化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完美;二是采用激励式教育。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以赏识教育为主,悦纳学生,包容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及时捕捉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滋润学生的心田,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美的音乐要在美的环境中才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要根据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走向,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例如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教室布置,营造富有现代气息的教学氛围。四是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在课堂教学中,音乐作品的选择很重要。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爱好、心理等诸多方面,多选择那些阳光励志、积极向上的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让人听了精神振奋,充满朝气。尽量避免爵士、摇滚等非主流音乐或哀婉、伤感的乐曲,以免增加学生的负面情绪。
  四、针对中学生心理特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时刻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特点、规律的研究,时刻关注其心理活动的变化,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目的。一是明确学习动机。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来源于自身的爱好和对音乐的审美意识。通过明确的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上课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更好的感知音乐、体验音乐,提高审美能力;二是选择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选择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来帮助其赏析,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知欲,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感知音乐;三是调动积极心理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情绪波动较大。因此,调动积极心理因素,是提高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不同情况,予以正确引导。要善于调动各种心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更好地完成音乐审美教育任务。
  总之,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契合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一方面将会使欣赏教学更加符合人对音乐的认知和情感过程,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人格的完善和情感的升华,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融入心理学的策略,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改善学习软环境,为学生营造更好的音乐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快乐成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叶蓓卿评注.列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美]安德森,蒋小平.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徐晓芹(1977—),女,汉族,江苏盐城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音乐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52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