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源保护林的规划、营建措施及其效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水源保护林以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建设目标,具有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该文从广东省九连山林场水源保护林规划、营建的具体实践出发,介绍了水源保护林规划的目标、指导方针、原则、布局,阐述了自然恢复与生态保护、造林复绿和科学抚育等营建措施,分析了水源保护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水源保护林;规划;营建技术;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S7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8-0114-02
  水资源作为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首要物质基础,维系着地球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源保护林是以水量调节、土壤侵蚀控制和水质净化为目的综合性防护林体系,其建设水平关乎着群众用水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省九连山林场地处南岭山脉腹地和北江上游,是广东省省属林场,肩负着生态建设排头兵的示范任务,所在的连山和连南2县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北江流域的重要的水源地。作为林业建设的示范者,广东省九连山林场一直将水源保护林的建设作为重点来抓,在当地起着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1 水源保护林规划
  1.1 规划目标与指导方针 水源保护林的建设目标是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发挥其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因此,在水源保护林的规划中,要按照“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坚持以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为宗旨,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加强森林保护措施为手段,实行政府、部门、社区、村民相互结合的管理,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发挥水源保护林的综合效益。
  1.2 规划原则
  1.2.1 自然保护优先 规划要立足于自然保护优先。为进一步建设充实和完善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完整性、多样性,从“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发展出发,提高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规划建设内容应以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一切工程建设均不得破坏水源水质为原则。
  1.2.2 总体布局与分期实施 规划时要进行科学的总体布局,保证规划建设内容互相协调、互相衔接。具体实施中,采用分期实施的方法,即根据区域内的现状、建设条件、保护目的等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1.2.3 因地制宜 规划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现有的水源保护林区域的资源状况和保护对象的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合理规划,突出科学性、超前性、可操作性和利益兼顾性。水源保护林规划要结合当地的总体发展规划、水资源保護规划和林地发展规划等综合考虑,使规划科学合理,服务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相关的建设内容要立足现有的基础条件,确保其可操作性。
  1.2.4 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自然规律和生物学发展的特性,分步实施,参照水源保护林的天然群落结构科学营建,以期实现水源保护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2.5 与社区协调发展 水源保护林规划与建设,既要有利于促进流域区域内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提高区域的经济实力和群众的生活水平。
  1.3 规划布局及现状 广东省九连山林场水源保护林规划区域以林场现有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为基础,结合当地区域的发展规划和用水需求。林场经营总面积9749.5hm2,其中林业用地9458.6hm2,占97.0%;非林业用地290.9hm2,占3.0%。水源保护林规划区面积5000hm2,主要分布于上草工区、巾子工区、大富工区、山口工区、吉田工区和太保工区,均为林相较好、生态功能较高的生态公益林。规划区森林植被丰富,森林质量较高。岩性组成有花岗岩、沙岩、页岩和石灰岩等,在流水作用下形成以侵蚀为主的地貌。土壤以山地黄壤和山地红壤为主。
  2 水源保护林营建措施
  水源保护林的营建主要是在对现有水源林保护的基础上,以理想水源保护林结构的营造为目标,开展生态保护、生态造林和生态抚育。水源保护林与其他林分有其特殊性,区内森林群落结构及分布要均匀,突出水源涵养、水质改善和土壤不受侵蚀。因区域所在地降雨量较大,水源保护林以蓄水防洪为主,造林树种要求生长迅速、根量多、冠幅大、根幅宽。营建的林分要求林层结构为复层,以阔叶混交林为最佳。此外,为减少降雨时雨滴对林地土壤的侵蚀和地表径流,林内应有林下灌草及枯落物,以减少地表径流对林地的冲刷。
  2.1 自然恢复与生态保护 对规划的区域进行类自然保护区管理措施,强化生态功能保护,区域内实行全封山,禁止砍伐、采石、放牧等,以自然恢复为主。严禁采伐林木、开垦土地,对区域内开展生态监测工作,对生态系统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价。聘请管护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巡护管理,保障区域内森林资源安全。逐步修复森林生态,发挥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生态效益。林场正计划将水源保护林规划区建设为一个以保护饮用水源、水质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成后,区内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使植被群落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恢复,持续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此外,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农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运用监管、宣传、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综合解决水源地保护问题,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使群众喝上干净、放心的水,保障饮水安全与生态安全。
  2.2 造林与复绿 水源保护林在造林前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做到适地适树、因害设防。由于南方降水量较大,要考虑地表径流因素,以密度适中、郁闭度适宜的复层异林龄林为最佳。具体措施如下:对区域内的无林地、疏残林地、针叶林地等分类进行造林、改造补植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对因采石或其他破坏所影响的林地进行全方位的复绿措施,采取撒松种、铺草皮、大营养袋苗高密度种植,局部以“乔、灌、草”立体复绿模式开展生态造林活动。在树种选择上,要适地适树,优先选择蓄水能力强的树种,并且考虑后续森林群落的发展趋势,实行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结合的多树种混交造林模式。适宜树种主要有火力楠、米老排、荷木、柳杉、杜英、樟树、拟赤杨、红锥、南酸枣、枫香等。在造林密度上,可采取适当密植的形式,确保造林成效。在造林措施上,采用打大穴、施基肥、适时科学栽植。在苗木选择上,以大营养袋(最好是无纺布袋)的良种壮苗为宜。另外,可施用保水剂,以加速林木生长。   2.3 科学抚育 在造林后的3年,内对所造林进行每年2次的抚育(除草、松土扩穴、追肥培土等),并且根据造林成活情况,进行适当的补植。对区域内的中幼林,因地制宜科学开展抚育活动,实施卫生伐、透光伐,促进林木生长,加速稳定的森林群落结构的形成,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通过科学的抚育,营造乔木层具复层结构、林下有灌草层的阔叶混交林結构,培育能蓄水、又能护土的森林群落。
  3 综合效益分析
  3.1 生态效益
  3.1.1 蓄水防洪 区内山高谷深,溪流密布,植被茂密,地表覆盖良好,以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的多层林为主,能大量截留和涵蓄水降水。据测算,1hm2森林年均增加300m3蓄水,林场水源保护林面积5000hm2,每年可增加蓄水量150万m3。南方由于雨量较多,水源保护林能有效地防止山洪的发生。
  3.1.2 保护土壤 林场所在地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698mm,水土保持尤为重要。通过建设水源保护林能,增强水量调节功能,并在雨季对地表径流得以调节,发挥水土保持作用。根据测定资料,标准林分平均1hm2森林每年保土30t,林场水源保护林面积5000hm2,年均保土15万t。
  3.1.3 净化水质 随着林场水源保护林的营建,对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起着积极作用;水源保护林范围内的环境持续向好,森林群落结构日益科学,生物多样性增加,林内植被不断增加,水环境质量将全面改善,有效地保障了连山县城及周边的用水安全。
  3.2 社会效益 水源保护林的社会效益体现在林地能够防洪蓄洪、防风阻沙,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1]。林场水源保护林的规划与营建,增强了当地生活用水供应能力,提高了饮用水的质量,真正体现了“让良好的生态成为群众的福祉”的目的。通过林场水源保护林的建设,有效地示范带动了当地水源保护林的建设。
  3.3 经济效益 通过林场水源保护林的建设,进一步增加了当地供水的数量和质量,有效引导了水源保护林所覆盖的流域内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此外,水源保护林的建设及带动作用,促进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了人居和投资环境,促进了连山县经济发展,增强了县域总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春玲,阮本清.水源保护林效益评价与补偿机制[J].水资源保护,2004(02):27-31.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52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