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杏毛球蜡蚧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杏毛球蜡蚧是为害杏树等蔷薇科植物的主要害虫,其吸取树体汁液,影响杏树生长和座果,为害严重时,造成枝条干枯乃至全树枯死。介绍了杏毛球蜡蚧在北方山区的危害特征、形态、发生规律以及无公害防治方法。
  关键词:
  杏毛球蜡蚧;无公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330036
  1了解杏毛球蜡蚧的危害状
  杏毛球蜡蚧又名杏毛球蜡蚧、朝鲜球坚蚧,俗称“树虱子”,属同翅目蜡蚧科,主要的寄主植物是蔷薇科的苹果、杏、海棠、桃等树种。主要危害1~2年生枝条、叶片及果实,以若虫和成虫聚集在枝干上刺吸幼树主干或枝条上的汁液,并分泌大量蜜状物,使枝干流满蜜状物,污染枝叶、堵塞皮孔,极易引发煤污病,影响树木光合作用,使被害树木因缺少养分而树势衰弱、生长缓慢、产量下降,严重时造成枝梢干枯和叶片变黄、落花落果现象。主要危害期为开花期,常导致减产,甚至绝产或树木枯死,对树体生长和果实的质量均造成较大的影响。
  2掌握杏毛球蜡蚧的形态和生活规律
  雌成虫近乎球形,后端直截,前端和身体两侧的下方弯曲,直径3~45mm,高约3mm,具花椒粒状的半球形蚧壳,密集附着在枝条上,头、触角、足退化,腹部初期柔软、棕黄色,后体壁变为坚硬的蚧壳、紫褐色,虫体分节不明显,蚧壳表面有光泽及小刻点。雄成虫体长12mm,翅展约2mm,头部赤褐色,触角丝状,腹部淡黄褐色,末端有交尾器一根,蚧壳长椭圆形。卵通常位于雌成虫腹部下,为椭圆形,白色半透明,近孵化时粉红色,长03mm。初孵若虫长椭圆形,背面浓褐色,有黄白色花纹,腹面淡褐色,头、触角、足完全,有尾毛两根,通常固着于叶片后,虫体扁平,蜕皮后体色渐转至浅黄色或白色。
  杏毛球蜡蚧在北方地区通常1a发生1代,以二龄若虫在寄主1~2年生枝条背阴面裂缝处群集越冬,越冬虫体背部上覆有白色腊质。翌年3月下旬—4月上旬,若虫开始发育,自白色腊壳中爬出,转移到小枝上,进入取食期。而此时杏树的花芽已开始萌动,若虫口器固定在枝条组织内吸食树体汁液营养,逐渐膨大。4月中旬雄雌虫交尾后,雄虫很快死亡,受精雌虫迅速膨大,到4月下旬体背硬化,于5月上旬开始在介壳下产卵。每雌虫可产卵600~700粒,卵期1周左右。5月下旬卵开始孵化, 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初孵化的若虫由母体下爬出,经1~3d后分散爬行,四处蔓延,主要选择在叶上(叶背比叶面多)、嫩枝、果实等处固定取食,将口器固定在叶肉组织中,吸食汁液为害。到杏树落叶前若虫由叶片转移到枝干上,固定后,身体稍长大,两侧分泌白色丝状蜡质物覆盖虫体背面,6月下旬后蜡质包于虫体四周,越冬前蜕皮l次,蜕皮包于2龄若虫体下,此时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到10月份,随之进入越冬。该虫危害时间短,脱1次皮后,即二龄后转移回枝干上向阳面固定群集,在脱皮壳中越冬。
  3综合运用无公害措施防治杏毛球蜡蚧
  31加强林地经营管理,增强树体抗虫能力
  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水分是改善杏树立地条件,促进树木生长发育、增强抵抗力的有效途径。在林地经营管理方面,要注重增施有机肥,有灌溉條件的应合理浇水,无灌溉条件的,应做好地埂和鱼鳞坑等保水保肥措施,促进树木生长发育,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虫害能力;要结合修剪树枝,去除虫害枝、枯枝、弱势枝,带出林地外集中烧毁,切勿乱扔。
  32人工扑杀降低虫害
  4月下旬杏毛球蜡蚧开始迅速生长,在虫体膨大期,人工使用橡胶皮手套或硬毛刷、竹片、铁丝刷、
  木棍等工具从树干上刷除,破坏虫体,以减少虫口基数,既经济高效,而且实现无污染无公害防治。人工刷除介壳,应在雌虫尚未产卵或卵未孵化前刷除,要求刷净、不能有遗留。
  33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虫害
  杏毛球蜡蚧的主要天敌是黑线红瓢虫,且捕食量较大。黑喙红瓢虫的成虫捕食蚧壳虫若虫,幼虫捕食蚧壳虫的雌成虫,应注意保护、利用或人工引进,人工设置瓢虫的越冬场所,避免喷施残效期长的剧毒农药。杏毛球蜡蚧的其他天敌还有:如捕食性的澳洲瓢虫、大红瓢虫、红点唇瓢虫,寄生性的金黄蚜小蜂、软蚧蚜小蜂等以及喜鹊等鸟类都是有效天敌。通过天敌捕食,各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可保持生态平衡,可有效控制介壳虫的虫口数量稳定。
  参考文献
  [1]
  王文博.杏球坚蚧的危害及防治 [J].河北农业科技,2008(3):18-20.
  作者简介:
  孙光世(1975- ),男,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本科,研究方向:生态保护和森林培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4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