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传统建筑中的华表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从传统建筑环境小品的角度,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具有礼仪性的“摆设”——华表,以及其起源与演变、组成与装饰及其装饰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以展现华表作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物的悠久历史和审美意蕴,并从细微之处对华表这类传统建筑环境小品装饰艺术研究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 华表;民族地区;装饰艺术特色
  华表作为传统建筑环境小品,又称表木,相传在尧、舜时期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远古的华表皆为木制,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作華表,华表的作用已经消失了,成为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前的大柱。它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具有礼仪性的“摆设”,相传华表也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
  1 华表的起源与演变
  从历史来看,华表起源甚早。古称“桓表”,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传说古代帝王为了能听到老百姓的意见,曾经在宫外悬挂“谏鼓”,大道上设立“谤木”,以供臣民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诸如在《淮南子·主术训》中就记有“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后汉书·杨震传》中也说:“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只是这些记载,无疑都是后世之人对儒家理想中所谓“大同之世,天下为公”的一种美好憧憬和附会。后来,立在大道口的谤木不再具有听纳民意的作用,并在汉朝时期逐渐变为交通路口的一种标志,所以谤木又称为“表木”。此外,由于这种标志远看好似花朵,故称“华表”(古时“花”同“华”)。并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以使送信人不致迷失方向。
  两宋时期,华表成为桥梁、陵墓和庙寺等处的环境小品装饰,如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中,即可见到卞梁虹桥两端就立有两对高大的华表,其造型为木柱柱头上有十字交叉的短木,柱端立有一仙鹤,这显然就是立在桥头作标志的华表木了。另东汉以前的华表皆为木制,立在露天经不住风吹日晒和雨淋,它和其他木结构的桥梁、栏杆一样,后来都逐渐被石料所代替。只是华表的形状仍然继承了原来木柱的式样,细长的柱身,上方有一块云板,构成了华表最基本的形式。
  明清时期,华表的柱身多作成龙柱,柱身多为八角形,一条巨龙盘绕柱身,龙首向上,龙身外满布云纹。高高的白色石柱在蓝天衬托下,盘龙仿佛遨游于太空云朵之中,显得十分有气势。柱身上方还横插着一块云板,它的产生起源于原来表木柱上端的横木,后来演变而成了雕有云纹的云板。华表的基座多做成须弥座形式,从而使华表的造型逐步形成固定的式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顶端白鹤伫立、神态生动各异、雕刻精细、大方美观华表大型传统建筑组群前面与四周具有点缀性的环境小品装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明永乐年间建筑承天门(即今天安门)时立于建筑前的一对华表,远远地望去,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巧妙点缀了整个精美的紫禁城建筑组群,增强了天安门传统建筑组群的整体艺术感。另在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河北遵化清东陵、易县清西陵,以及北京丰台永定河上的卢沟桥等处的华表,均给人气势恢宏、雕饰精美的视觉感受。
  从华表的演变可知,其类型大致可分为用作交通标志的华表、用作建筑装饰的华表及用作陵墓装饰的华表等几种形式。诸如晋崔豹所撰《古今注》中就有“亦以表识路衙也。”的表述,即指设在亭邮、街道、城门、桥梁与码头等地用作交通标志的华表;汉代出现附属于宫殿建筑的华表,且多与宫殿建筑组群有机结合;立于古代陵墓前与周边的华表,则是陵墓神道上必不可少的装饰物件。如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钟祥明显陵,以及辽宁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的华表等,均成为古代陵墓空间环境中重要的华表装饰艺术遗构[1]。
  2 华表的组成与装饰
  就如今可见的石质华表,主要由柱头、柱身和基座三个部分所组成,其华表的装饰特点分别为:
  2.1 柱头的装饰
  华表柱头装饰,其上有一块称之为“承露盘”的圆形石板。承露盘起源于汉朝,相传汉武帝刘彻令人在神台上立一个铜铸的仙人,仙人举起双手放在头顶上,合掌承接天上的甘露,皇帝喝了甘露即可长生不老。其后就以仙人举手托盘承接露水称为承露盘,北京北海的琼华岛上就有这样一座仙人托盘的雕像。再往后,凡在柱子上的圆盘,不论是不是仙人所举,不管是否能承接露水,都当作是承露盘,这也是借古代之礼仪以增添自身价值的一种做法。华表的圆形承露盘上面立着小兽,这是一种称为“犼”的动物,犼是一种形似犬的神兽。天安门前所立华表顶上的石犼面朝南,其后所立华表顶上的石犼面却向北,传说这一对石犼望着紫禁城,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闭门不出,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望君出”。而前面那一对面朝外的石犰却盼望着君王不要久出不归,所以又称“盼君归”。这自然都反映了世人的愿望,但是人们把这类传说依附于华表之上,充分说明华表作为建筑标志在建筑群体中所占据的显著地位。
  2.2 柱身的装饰
  华表柱身装饰多作成龙柱形式,柱身多为八角形,其上多雕饰龙凤等图案,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气势非凡。柱身上方横插着一块云板,这种云板应该就是由原来木表上的横木演变而来的。柱头上端用日月装饰寓意着华表之高,以及与天上日月相接的内涵。
  2.3 基座的装饰
  华表的基座多做成须弥座的形式,且呈八角形,上面布满龙纹雕饰和仰伏莲花。这种须弥座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石座形式,北京天安门前后的二对华表,在基座之外还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四个角的石柱头上各立着一只小石头狮子,它们的头都与柱顶上的石犰朝着同一个方向,栏杆对华表不但起到保护,而且还起到烘托的作用,并使高矗的石质华表显得更加稳重[2]。
  3 传统建筑环境小品中的华表装饰艺术特色
  华表作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物,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人们印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明永乐年间立于北京天安门前后的二对华表,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然而在广阔的民族聚居区,还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华表遗构人们并不熟知,其中:   从北方地区来看,如位于沈阳东郊的福陵,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始建于天聪三年(1629年),到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后经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的多次修建,形成了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距今已有360余年的历史。在福陵正紅门门外的两旁及石兽群附近有对立着三对高大的圆柱形华表,其华表建造于顺治七年(1650年),据《清奇世祖实录》记载:顺治七年四月己酉:在福陵立“擎天柱四,望柱二”。华表,其底座是三层莲花座,长、宽各0.92m,高1m,柱体为八角形,围长0.55m,通体浮雕云纹及龙蟠柱、顶部横插有云板,东端华表上刻有“日”字,西端华表上刻有“月”字。顶部是“天盘”,上有坐犼一只,样子似大非大,身有麟甲,长尾与鬃发相连,浑身瘦骨嶙峋,作昂首跷尾引颈高鸣状。古人说:犼“似犬,食人”。由于此兽猛烈异常,所以刻在石柱上要它守陵,其朝向有的面北,有的面南,相传设置宫殿前的犼,西北者谓“望君出”,西南者谓“望君归”,石兽群前后的二对华表样式较为古朴,座为方形,须弥座,束腰是八角形,分为上下两层,上面雕刻有吉祥图案,上层图案有如意、猴、鹤、松、神鸟、山石、祥云、月、牡丹、狮、灵芝等纹饰。下层图案有口衔灵芝的仙鹿、松、猴、蜂、官印、麒麟、犀牛、月、鱼龙、狮、天马、虎、寓意“松鹤延年”、“封侯桂印”、“太师少师”、“吉祥富贵”等纹饰,且在各个角之间用竹节式纹饰间隔。其华表柱体呈八角形,上饰浮雕祥云和蟠龙纹样。立于大门与石兽群前后的华表,在护栏基座的烘托下更显高耸和庄严。
  从南方地区来看,主要包括分布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区域,区域内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包括有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而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内的华表,如今可见的遗构位于南方茶马古道蜿蜒千里经过金沙江畔的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内,在六德傈僳族彝族乡玉水行政村营盘村一个称为他留山的小山包上存留了数以万计的古墓、碑林中可见造型古朴的华表、碑石林立,皆掩隐在绿荫叠翠之中,其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其中青石垒刻的华表呈现出墓主曾有过的显赫,华表高约为3~4m,宽0.2m左右,表柱多呈方形。在表柱上部有一石雕方斗,有的所刻图腾和神兽尚依稀可见。立有华表的这个始建于明嘉靖年,盛于清代且规模罕见的古墓群,对仅有2万人口的他留人来说无疑是个奇迹。而从这片坟山碑林墓群看,系彝族支系他留人四大旺族葬区,南部是程、海、蓝三姓族葬地,中部是王氏家族葬地,似乎有着约定俗成的界限,并又连成一片,形成南方茶马古道蜿蜒千里上令人惊憾的古墓葬群场景。
  作为传统建筑环境小品的华表,在岁月的流逝中已经完全失去了其最早的纳谏功能,但华表最初作为诽谤木的历史却仍然值得人们深思。此外华表不单纯是个装饰品,并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建筑。华表本身还代表着世间祥和,象征着我们祖国民族和谐、社会稳定、国家繁荣昌盛之景呈现出来多姿多彩的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 韩昌凯.华表·牌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7.
  [2] 王忠强.华表[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16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