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古诗词新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常常局限于在解释词句,翻译文章,了解思想内容这些方面,没有用古诗文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熏染学生的情感世界,打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渐渐的,古典文学之美变得模糊不清,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詩词教学,倡导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立足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发掘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吸取语言的精华,从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品析美。
  关键词:古诗词  吟咏  感悟  想象体验
  古诗词是文学作品,教学中要注意文学作品的一般特点——形象性和情感性,这两者不是孤立的,在具体的作品中是融为一体的。由于古诗词和现代文学作品相比,它有不同于现代文的一些特点,例如说,古诗词讲究韵律,富有乐感;语言精练含蓄,耐人寻味;意象深刻,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中有情,景外有景。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和一般现代文的教学理念和技巧是不一样的。
  吟诵作品,感知情韵
  美诗美文往往是具有音乐美,声情并茂,便于吟哦唱诵。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其中首句“君不见”,写出了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势不可回。如此壮浪景象,朗诵者应诵出其中的大气磅礴,次句“君不见”,通过对“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描写,悲叹人生短促,诵咏时应当读出感叹惋惜之情。尾句中“呼儿”、“共销万古愁”显示了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急流,吟咏时应有积极乐观、激情豪放的感情。整首诗深沉浑厚,气势不凡,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
  新教材所选的古诗文大多是美诗美文,适合诵读,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语气、语调、节奏,诵读出作品的声音种种形态变化如轻重缓急,流畅涩滞,抑扬顿挫等。比如说,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吟诵“千里”和“一日”时,一慢一快,一轻一重,形成强烈对比,可以直接感知长江水流湍急;诵读后两句,前慢后快,用“猿声不住”来反衬“舟行神速”,好像乘坐一叶扁舟,随急流而下,速驰若飞,转瞬之间,已飘过诸多山峰。
  二、品味语言 体会意境
  古时的文学家往往通过富有内涵的字词,来营造广袤深远的意境,传达内敛含蓄的情感。含蓄的语言常常意蕴着丰富和深厚,概练和精华,用有限的篇幅反应无限的想象和生活,表达深邃的情感,能给读者以无垠的联想和回味,若然置身于其中,独特的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字词下广阔的天地。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文的语言,触摸语言,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披文入情,学生才能真正接受情感的熏陶,当然,品味语言不等于说字字句句都要细细品析,要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文眼和诗眼,含英咀华。古人说的好“无析字之精则不得立言之旨”,比如说,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联中,““一帆”两字耐人寻味,为什么水面上只有“一帆”呢?让学生去探究一下,可以发现,“一帆”在宽阔的水面上显得特别孤单,它形象的展现了游子的内心孤独和寂寞,这和诗歌要表达的思乡之情是吻合的。
  三、展开联想 感悟意象
  古诗文中有许多意象,如明月、春草、杨柳、乌鸦、菊花、大雁等,已经超越了自然属性的意义,具有丰富的社会和人文意义,沉淀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它们的喜怒哀乐,比如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明月象征圆满,象征了人们对亲人团聚的美好向往;“渭城朝雨浥清城,客舍清清柳色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象征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象征了一个人孤傲清高,与众不同。“枯藤老树昏鸦”,乌鸦象征着萧条冷落。
  此外,采取一些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适当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无论采取怎样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少一些教条,少一些灌输,要引导学生自主品读,体验情感,要帮助学生和作品对话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吴功正《古今名作鉴赏集粹》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P102等,1989年1月第1版
  (2)《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P79等,1987年4月第1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3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