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低年级智障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低年级是智障儿童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只有抓住这一黄金期,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顺利的加入到教育教学中,为今后的教育和康复做好准备,才能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健全人格。实施中将个别教育训练与集体教育训练相结合,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以生活情境为主渠道,通过家校合作,在生活中泛化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智障学生 行为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为养成儿童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于自己的习惯”。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培养健全人格。智障儿童具有心理调节功能弱,认知水平低,分析能力差,容易冲动,固执等特点,并且入学前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刚入学时有的听到上课铃不知道回教室,乱扔自己的学习用品,撕书……,这些不良习惯不纠正,他们就无法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对他们的教育就无法实施。低年级是智障儿童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只有抓住这一黄金期,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顺利的加入到教育教学中,为今后的教育和康复做好准备,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健全人格。
  一、个别化教育法,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刚入学时,有的孩子大哭大闹;有的一刻也不在教室呆着,飞奔出教室;有的满教室乱爬者;有的尿裤子;有的见到走廊宣传栏或相框就破坏。入学一个月听见铃声没有反应,还是该做什么,做什么。看到这种情况,我心乱如麻,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这帮孩子。经过分析,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找出最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措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创造并寻找一切机会与学生相处,认真仔细地观察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因人而异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月月一名唐氏综合症孩子,脾气比较任性固执,不懂得遵守纪律,喜欢乱扔东西,课堂上大声叫喊、走来走去,不喜欢回自己的座位上。鉴于他这种情况,在我的课堂上,我会有意的忽视他的各种行为,任其自由活动,等他“活动”累了,我就让他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如果他能坐的端正,就给予他语言和物质方面的奖励(奖励物是他喜欢的食物或者玩具。)另外我还发现他喜欢听儿歌,只要音乐响起来,他就能安静地坐下来仔细的听,发现他这个特点后,只要每一次有一点点进步,我都会鼓励他说:“月月,你这次能做在位置上五分钟,表现可真棒!下课老师专门为你放儿歌听。”这样经过一年的教育训练,月月基本上能懂得上课的时候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并且偶尔会与老师主动交流。
  二、集体教育法,使智障儿童在集体学习和活动中形成良好习惯。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课堂教学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而养成教育又是各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为规范教育、行为习惯培养。如美术课上,教育孩子彩笔不能乱涂乱画;做纸工时,有的孩子将纸屑扔了一地。及时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亲手把纸屑捡起送到垃圾桶里,抓住时机在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
  2、.行为训练,儿歌引路。
  智障学生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差,智龄明显低于实际年龄。儿歌中的道理更容易让他们明白。儿歌短小简洁明快,韵律感強、琅琅上口,而且每个儿歌都有其特定的简洁的意义,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诵读中学,在学中诵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例如:,上课铃声响时,带孩子们边拍手边念:“上课铃声响,赶快进课堂,书和文具盒,摆在桌子上”,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马上坐好,准备上课。在课中如果发现学生坐姿不对,又可以用下面的儿歌进行诱导:(师)腰伸直,(生)手放好。(师)挺起胸,(生)抬起头,两眼向前看。
  3、.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行为培养不同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不能单靠老师的说教,因为学生的行为表现是通过活动展现出来的,因此需要通过活动去进行教育与引导。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而领悟正确的行为习惯。如“我是校园文明小明星” “小小卫生监督员” 等主题活动,融教育于活动之中。
  三、生活情境训练法,
  使学生知道在具体的情景中该如何去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实际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教育契机,及时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点滴,作为教育训练的着眼点,更有利于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通过生活情景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智障儿童由于在生理上、心理上的缺陷,他们的注意力都很差,记忆水平很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缓慢,所以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培养,单凭老师的说教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许多事情只有在他们亲身体验后才能得到认知,然后进行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的自觉的行为。例如,“您好!” “再见”“请进”等礼貌用语,每天在具体的环境中指导、训练每个孩子。利用班会模拟其他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学会礼貌用语并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
  2、.在生活情境训练中,要发挥榜样的率先垂范作用。
  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
  (1)伙伴的示范作用:
  智障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及时表扬学生的良好行为。不仅要口头表扬,适当的增加一些物质奖励,特别是食物,会引起其他同学极大的兴趣,争相模仿。
  (2)教师的示范作用:
  “润物细无声”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引领作用,以行导行。当地面有纸屑时,我总是第一个捡起,然后扔进垃圾桶对孩子们说“看我多棒!我为班级环境贡献了力量。谁能和我一样”。孩子们高兴地把纸屑捡起来。
  (3)家长的示范作用:
  在班级中会有,语言表达不清,但是骂人的话,说的却是很清楚的孩子。调查中会发现,家庭中肯定有一个人经常说这句话。智障孩子不会隐藏,不分场合、不分对象是谁,想说的时候就大声的说出来。一定要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正确引导孩子的言行。
  四、家校配合训练法,在实践中学习、巩固、泛化。
  作为智障学生的教师,在与家长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低,把孩子完全交给老师,回家后几乎不闻不问;有一部分家庭因为孩子的缺陷,家庭矛盾重重,家庭成员相互抱怨,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注;还有少数家长想参与孩子的教育,但不懂特殊教育,家长的眼中看不到孩子的未来,对孩子不报任何希望。
  家长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合作伙伴,不应该是个旁观者,更多的应该是活动的参与者,孩子的支持者,活动中的引导者。由于智障学生的特殊性,很多行为习惯,需要不断的强化,不然就会回到原点。开展送教上门活动,教师走进家庭,更好的了解孩子生活背景、家庭教育情况,孩子很多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可以追本溯源。教师和家长好良好的沟通,能够更好的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在家校合作的影响下统一地、连续地让孩子得到健康地发展。
  智障学生接受能力较弱,在行为的培养与塑造方面,每个训练的内容都要细化,采用回放方式学习,强化学生记忆。不断向学生灌输积极因素,鼓励强化学生的好习惯,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倾向,给学生打预防针,这包括熏陶、感化、启发、采取一些少儿喜欢的、容易接受的鼓励方式。对学生已经出现的消极倾向,要及时进行矫正,引导。对于良好行为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使学生能从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7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