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问题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刻内涵,明确高校自身的准确定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目前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无论是 评价体系、评价过程管理等都与要求有一定差距。鉴此,以人本理念考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工作存在的问题,找出其与要求的差距,最后提出从根本上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作用与意义
  (一)有利于人本理念的落实
  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由原来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转变为如今的“以职业为中 心,以学生为主体”,这也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体系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其是否科学与合理决定了高职院校以人才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贯彻和落实。有学者指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能够通过寻求定量与定性评价指标的最佳结合,通过评教、评学、评管多方面入手,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因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获得师生的接纳和认可,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同时激发学生潜能,以学生的成才与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点。
  (二)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结果最终体现为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反映。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为准确地界定质量影响因素,把握各因素对质量的影响 程度,规范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学生学习行为。另一方面,评价体系可以为学校教学改革指明 方向,促使學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修订教学计划,充实丰富课堂教 学内容,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改革和建设的基础上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规范教师教 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现状
  (一)评价方法单一,过分依赖终结性
  目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过分依赖终结性评价,更多地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 综合素质的标准,尤其是在现行等级考试背景下,大多教师甚至学校片面追求通过率,这样 就导致学校教学目标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潜能的培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 位,教学方法采取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学生自主发展意思的 形成。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使老师和学生皆肩负沉重,对于教学的不利影响表现为:考试 分数不理想的学生逐渐失去自信心,甚至丧失自我发展的动力;使教师过渡注重分数高的学 生,从而降低从事人才培养改革的积极性。
  (二)评价方式教条化、表层化
  人才培养评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情境性,应该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而采取灵活的教学 标准。因此,具体到人才培养的每一细节,都有着评价标准目标的不同解释,而不应该将其 绝对化、教条化。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采取的评价大体分为 2 类,考试分数评价和课堂评 价,其中课堂评价基本上用的是同一种方案,即学校统一制定人才培养评价表,由特定的人 群进行评分,然后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现普遍存在重应付评估、轻平时建设现象,有的学院不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平时的工作和积累上,而是把评价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靠 “搞突击”、“打硬仗”来应付,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评价侧重定性,忽视定量评价
  新教学标准下的人才培养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和教师所 创造的学习氛围等非智力的内隐因素,而这些因素很难定量。比如,学生的积极性是评价人 才培养的主要指标,但积极性指标代表什么呢?怎么有效地去衡量呢?有没有现成的标准可 以参照呢?等等皆难以把握。在评价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定性与定量问题,但量化指标具有 明显的优点,区分度优劣程度一目了然,因而不应该忽视而应该加重,能量化尽量加以量化。但是,确定量化指标又必须慎重:一是能不能量化?如果不能量化就不应随意量化,否则就很 可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二是怎样量化?指标数据要具有可测性、可比性、科学性、真实 性。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同于产品生产,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一项根 本任务,教学是其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因此一 切工作都必须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应该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大学生命线的 观念,只有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切实把握工作的重点。而高职 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需要长远规划,其创造知识、传授知识、服务 社会需求职能短期内很难见效,只有长期才能积累出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教育已经成为了 一种产业,虽有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的特殊性,但都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最 大的贡献在于为社会培养岗位所需的职业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人才,通过为社会输出人才,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因而不能以急功近利的思维来考虑高职教育问题。
  (二)确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如果没有质量标准,便无法进行质量评价,或者质量标准不被大家所公认,也难以对质 量的评价达成共识。针对此问题,教育界有人认为,不应用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看待大 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认为正是这种质量标准的错位,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众所周知,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时高职教育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从逻辑上讲是有严格区分的。在这两 个发展阶段中,皆有学历层次与高校层次之分,也都包含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两种不同的 成分,所不同的是总体规模不一样,层次结构与专业结构的重心不一样,决不是在同等层次、同样专业上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质量要求要低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8]。因而,争议的症 结并不是质量标准的错位,而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应该有自己的质量标准,而不 能用其他标准来代替。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工作体系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们应该学习与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的先 进经验和方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推动高 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适宜的培养模式与方法,而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需要考虑到受教育者个体的情况,因 而不同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学习、研究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进度会有差异,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和培养有着差异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具有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能力特性的总和,因而人才培养评价乃至专门的评价体系,都必 须注意三个问题,即把握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和规律,尊重学科发展的内在 逻辑与相关性,掌控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程建军,吴旭.论和谐校园发展视域中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09(1).
  [2]赵铁,林昆勇.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6).
  [3]朱方鸣,张小军,陈华,刘丽红,邱小云.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问题与思考[J].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4).
  [4]李新超.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机制问题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08(6).
  (作者单位: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8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