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常和“别人家的孩子”比,父母错了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成就一番大事业呢?于是,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就成了一些家长的常规操作。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显示,90.6%的受访者称自己身边对孩子要求和期望高的家长多。83.4%的受访家长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2月22日 光明网)
   “有一个人,他十项全能,他什么都好,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少年说》里,一个女孩站在高台上,面对着台下的同学、老师、家长哽咽着喊出这番话。她的心情,每一位有过类似经历的同学应该都能感同身受。
   “别人家的孩子”似乎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但是,当家長为孩子设定的目标过高,孩子又无法通过努力取得成功,最终的体验就会是挥之不去的挫败感。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我不行”“我太差”的自我认知,进而严重挫伤其自尊和自信。
   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已经成为公认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也都是独特的存在,父母的教育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
   在《傅雷家书》里,傅雷的封封家书饱含深情,成为儿子傅聪的指路明灯。大到艺术仕途,小到谈吐礼仪甚至是拍照该如何调焦等等。以今日的眼光观之,傅雷时时刻刻在用“别人家的孩子”的标准严格要求儿子。最终,傅聪也不负众望,成长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另一边,作家王安忆回忆母亲茹志娟时,曾经谈到,母亲从不强迫她学习。因为在母亲看来,重要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适合孩子的学习气氛。勉强他们学习,反而会破坏孩子童年的幸福。可见,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对王安忆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孰是孰非?谁对谁错?无法在此下一个草率的结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的家长,只有在充分理解孩子的状况下,才能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同,愿意俯下身子的父母,总比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的“暴君”要好很多。
   反观我们的社会,在赢家通吃的价值观引导下,想要彻底消除“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阴影,父母心理的转变、社会的推动还有很多能做的、且需要去做的。当社会中的个体都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会惹来旁人异样的眼光时,“别人家的孩子”自然会消融在阳光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8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