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艺术歌曲《一首桃花》的演唱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歌曲《一首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中的一首咏叹调。本文通过该作品的体裁特点、艺术风格、演唱体会等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其艺术价值所在,并希望通过对该作品歌词、旋律、曲式、风格的分析、把握,更好的进行二度创作,以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
  关键词:歌剧;艺术歌曲;《一首桃花》
  歌曲《一首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中的经典咏叹调。歌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也可以简要概括为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特殊的戏剧形式。歌剧《再别康桥》取材、改编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歌词来源于我国著名浪漫诗人徐志摩及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诗,情节发展以林徽因与三位杰出男性的情感经历为主线,叙述的是在那段岁月里知识分子之间含蓄爱情与真挚友情的故事。依据我国歌剧的发展历程,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歌剧的成功经验方面歌剧《再别康桥》的上演无疑开创了我国歌剧的又一种新格局——小剧场歌剧,目前是我国第一部而且是唯一一部公演成功的小剧场歌剧。该剧为歌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标志着我国当代歌剧发展的新格局。
  歌曲《一首桃花》无论从取材到歌词都是颇具特色的一首女高音作品,是林徽因在北京香山养病时再见故人,触景生情,心中泛起无限的回忆——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美丽的诗《一首桃花》。艺术歌曲的歌词多为诗歌和音乐的结合,《一首桃花》就是这样一首艺术歌曲。其歌词含蓄、内敛,极具艺术性,全曲器乐部分由钢琴与小提琴合作完成。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展现瞬间的主观感受,伴奏织体部分的设计均采用新颖独特的演奏手法和技术手段,以期表达更好的音乐效果,全曲颇具印象派风格。歌曲《一首桃花》是该剧女主角的代表性咏叹调,整曲旋律优美、流畅,更是值得广大声乐学习者学习和传唱的艺术歌曲佳作。
  每一部歌剧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国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的依托。诗歌《一首桃花》创作于20年代左右,歌剧《再别康桥》以林徽因为主线,叙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之间的故事。因而歌曲《一首桃花》的曲作者为了更加贴合当时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现状,歌曲的情节发展与他们之间的故事息息相关,既有远大的报复,也有浪漫的爱情,还有深深的民族、爱国情怀。在曲调创作时既没有沿用中国式的民歌小调作为音乐创作来源,也没有借鉴西方歌剧创作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曲调因素,而是大胆吸纳20世纪20年代赵元任等优秀作曲家的艺术歌曲曲调的“养分”,通过反复推敲、實践,创作出了一条极具时代性和身份感的旋律,同时兼具民族性。它充分的体现了那个年代女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情感特质与音乐表达。该曲引用了近代民族音乐的曲风就不足为奇,整体来讲也更具中国特色。
  歌曲《一首桃花》的曲式属于A、B两段体式。A段属于宣叙调,B段属于咏叹调,全曲是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结合。歌曲开始为g小调,整体速度为行板(Addante)节奏为四四拍,像漫步在桃花园中,营造了静谧、高尚的氛围。像是作者静观桃花,突出桃花静态的安宁与美丽,借物抒情。其中13-25小节,由四个乐句组成,仿佛是作者内心的独白与诉说,起——承——转——合,语意完整。A段结尾处连接到B段中间有一小段的间奏,是在为转调做准备,同时又是音乐情绪、能量发展的积蓄,连续的八度音响及力度的变化将音乐推向高潮。B段则是对桃花动态美的表达,全曲前、后两部分“一静一动”在歌曲的展开形式上形成了充分的对比。在景物的对比方面,又像是微风“吹动”了心绪,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颤动”与不舍,进入歌曲的副歌部分,使用了渐强的记号,与在速度、力度方面前半段在力度、速度上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结束部分的时候,节奏基本回到原速,且调式转回了g小调,仿佛又回到了静谧的桃花园,一切已成往事……耐人寻味。
  歌曲的一开始有较长篇幅的前奏,是在营造、引导我们进入歌曲的特定意境,前半段均以弱起的切分节奏形式开始,恰如其分的表达了“欲言又止……”的情绪。每句歌词的开始,充分运用了切分、附点节奏型,使得歌曲的语言更具“对话性”,如诉说一般娓娓道来,因而演唱时要用像说话一样的语调去勾画出一副“桃花静静开放的图画”。B段也是全曲的咏叹、高潮部分,旋律更与张力和动力,一个“看”字仿佛表露了女主人公的心声——看到了爱慕、看到了欣赏、看到了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有反复,咏叹时无论是在速度还是情绪上街接比较紧密,此部分在演唱情绪上要做适当对比调整,需要注意气口的换气要深、要快、要准,情绪饱满的表达,要有画面感,眼睛及内心里始终呈现那种意境。歌曲展现了较强的音乐艺术性和对声音技术的较高要求。整首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要协调统一,需要演唱者由内而外,唱出内在,唱出女性那种含蓄、柔婉的特点。都塑造并符合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得体女性高贵、典雅的气质和温婉多情的艺术形象,
  综上所述,声乐学习者如何才能演绎好一首艺术歌曲作品呢?我个人以为,首先必须深入了解这部作品的文学含义、艺术价值——一方面是歌词,另一方面是旋律。同时,还涵盖了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等综合的艺术创作基础。只有充分的学习了相关的知识才可能将二度创作更加完美的呈现。同时,作为歌唱者,除只领悟词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心情及表达的情感之外,还必须兼顾钢琴等伴奏织体,并与其紧密配合,交相呼应,才能真正的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更好的表达作品的音乐语言。
  [参考文献]
  [1] 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 赵振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9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