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物理前置性作业的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必须探明这一点,并且从这一点开始教学。”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起点,前置性作业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的开始位置,通过知识迁移,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知识。因此,怎样设计前置性作业就成为了前置性作业是否能够有效应用到教学中的关键点。前置性作业不仅是对学生课前的一个预习导向,让学生更加明晰教师要讲授的课程内容,其实深入挖掘设计后,它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不仅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高,更能加强教师的有效深度备课,让课堂效率更高,课堂教学环节更有层次,教学目标能够真真落到实处。
  以我自己设计的前置性作业为例:
  1. 将教学目标以学生理解的语言出现在开头,让学生明晰这节课目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寻找和目标相关的知识联系,找到一节课的起点和终点。
  2. 预习自测环节:将阅读的重要性设计进来,虽然物理是一门以实验、推理、计算等技能为主的学科,但其实往往重视了逻辑思维的培养,却忽视了阅读能力的提升,分析学生的考试失分,不难发现学生往往丢分的环节大多数是读题审题的環节,找不到题目中的关键词。我设计的这一部分往往是以教材上书面部分的关键词为重点,来设计填空部分。
  从学生角度出发,这个部分是让学生明白这些关键词就是这节课的重点,有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以掌握大部分关键词的意义和它背后的物理知识联系。有些不能掌握的,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做好课前的问题准备。
  从教师角度出发,这个部分是加强教师对物理概念关键词的解读和设计,往往概念需要一些生活实例或教师设计的有趣的小实验环节来支撑,并不是单纯的靠语言和词汇去解释概念。而有些设计教师用书上并没有确切的实例,这样只能依靠教师的自身学科素养能力去设计或查找资料、去观看优课借鉴一些好的做法,长期坚持下来必然会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进一步的提升。
  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设计为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关注概念的中关键词理解,将这些关键词设置为填空部分,让学生先填写理解,在课堂中提问概念中的关键词,提问学生一切物体是什么意思,没有受到力是什么意思,两个状态间的或这个字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设计小例子加以补充说明,可以让学生对概念能够深层次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概念的每一个字。
  3. 知识探究环节:虽然这部分是课上环节,但是设计在前置性作业里也是对学生的本节课的精彩预告,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通过哪些活动来对物理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物理是一门靠自身经历实验过程得出结论的学科,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或根据生活直接经验合作讨论找出正确的结论。
  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往往可以提前做好小实验的准备和小组讨论的发言准备,这样大大加强的课堂学生活动的效率,为课堂节约更多的时间,也使这种讨论和小组实验更加高效,更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从教师角度出发,课堂的学生小实验或讨论环节是一节课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环节设计的是否有趣,合理,有效,目标清晰都是一节课效率是否高效的关键,往往只是照搬教材设计也并不一定是成功的,这就需要教师去深挖教材设计背后的意义,将教材中设计的小实验和讨论环节优化,将更加清晰的实验目的、步骤、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结合教师用书的教学建议和现代生活的直接经验更方便快捷的解决实际问题。
  以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的环节设计为例:
  预习课本24页的实验,说一说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关因素的实验过程。
  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接触面的形状等等有关的。(除了课本上的,你还想到了什么因素)
  测量原理: 二力平衡 ,测量工具: 弹簧测力计 ,运用的物理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看图8.3-3去思考对比1图和2图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相同, 压力 不同,图2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大。图2与图3接触面的颜色不同,说明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不同, 压力 相同,图3 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大。
  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表格,把自己考虑的其它因素加进去,根据课上的动手实验完成表格。
  这样的设计是既给了学生课前预习填写的部分和思考的空间,也给了他们上课时要完成的部分,学生必须经历一个完整的“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过程才能提升自己物理学科素养。
  4. 即时练习环节:一节课的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一定需要一个检验环节,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在练习中,当堂练习反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将知识真正理解加以运用。
  5. 疑问反思环节:这个环节虽然只有两个问题,但恰恰是整个前置性作业设计的核心,这两个问题你对本节课还有那些疑问和你学会了哪些。再好的教师用书也都是教师写出来的,而学生关注的问题不一定都能体现在教材和教师用书上,往往学生关注的问题恰恰是教师想不到的,却又贴合本节的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角度出发:真正的预习会带来很多思考,结合自己认知经验的冲突和思考,会产生一些有趣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带起自己深度学习这节课的热情,提高自己的听课效率,表达自己,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与教师交流,与同学交流,才会豁然开朗,提升思维能力。
  从教师角度出发:教师通过这一环节的信息反馈,可以关注学生的真实的问题,有些问题会给教师带来惊喜、灵感、一堂出彩的课,关注学生的课,往往都要从学生本身出发,量身打造设计,有时会发现看似不是教材教师用书上设计的问题,却恰恰是大部分学生更加关注的问题。
  以八年级下学期重力这一节为例:学生在疑问反思这一环节班里有近40%的同学都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天上的飞机、气球、小鸟等物体为什么可以飞,难道它们不受重力么?这种大多数学生的疑问虽然不是这节课教学目标中涵盖到的,但是我觉得又恰恰是需要设计教学环节去讲授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难发现,其实这些物体不是不受重力,而是不只是受重力还有向上的浮力,虽然会占用这一节的教学时间,但是可以为下一节二力平衡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使学生的预习热情更加高涨。
  在实施前置性作业的这段时间里,不仅学生更喜欢看教材,讨论问题,将生活中的小现象引发的疑问拿来和我讨论,而且还有学生自己设计小实验让我给他们做一做,像八年级弹力这一课就有同学对课本质疑了,例如: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越长,所受拉力越大。有的同学就提出了,在弹性限度外呢,还有没有弹力呢,于是向我要了一根弹簧,利用课间的时间做了小实验,告诉我还有弹力,但是拉力和伸长量好像不成正比了。学生这种实验思维的培养,让我看到的不再是分数的成长,而是真正的物理学科素养的提升,我也静下心来,仔细批改阅读每一个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将他们的预习反馈和疑问收获的数据进行分析,将这些信息加工后加入到自己备课中,去设计更有趣、更高效的教学课堂,去上一节让学生喜爱的物理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0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