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充斥着人类的生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也不断涌现。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环境,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互联网的特点,提出改革创新的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策略
  一、现存问题分析
  1、教育模式传统化,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逐渐到来,在这一背景下,教育行业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互联网+教育”目标也成为了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持续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动力及根本需求。各大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利用互联网快速、便利、高效等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实际上,绝大部分学校仍未完成改革,思政教育的方式继续采用传统的模式,例如“黑板粉笔”等,学生在學习过程中无法占据主动位置,只能被动学习,教师仍然是教学主体。此外,由于思政教育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内容具有一定的说教性,容易导致学生厌学,产生抵触心理,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2、开放的互联网使得思政教育更加复杂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显著特征包括开放性,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地域之间的界限,传播速度非常快。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之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等,这些个人思想都会通过网络平台流传。尽管网络技术逐渐发达,但是相应的监管工作尚未完善,法律法规也相对欠缺,全面的网络监管难以实现,因此,大量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手机、电脑等可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内容参差不齐,久而久之,容易对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影响,价值观也将受到一定的干扰,有的甚至产生了思维误区,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3、对高校思政教育权威性有所弱化
  在“互联网+”的带领下,部分高校逐步建立起了思政教育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根据自身情况及需要,随时进行思政教育学习,通过互联网直接搜索、获取需要的相关信息,解决大部分疑惑及问题。逐渐地,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思政教育学习,通过网络查找信息,不需要依赖教师的教学。再加上网络上资源非常丰富,获取途径较多,足以弥补教师的知识盲区。如此一来,学生相比起求助教师,更愿意选择通过网络的方式寻找答案。在过去传统的高校教学中,思政教育学科教学一直以教师为主,学生基本上只能通过教师获取知识,而互联网的出现,对教师的权威性有所影响,高校的教学权威性一旦被逐渐弱化,就容易导致管理混乱,对学生的成长也具有不利影响。高校及教师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对思政教育的教学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入,学生如果只依赖网络知识,往往容易得不偿失。
  二、思政教育创新策略
  1、改革思政教育模式
  思政教育作为各大高校的重要学科之一,其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从教学模式入手,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予以改进、创新,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将学生作为重要主体和对象,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充分、多方位改革。
  首先,高校思政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将过去传统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观念予以摒弃。实际上,思政教育的教学过程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硬性传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在知识传输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学生在思政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接受知识之后应当进行内化,自主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吸收、发挥所学的知识。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和需求。
  其次,随着“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分明,思政教育想要创新发展,必须加强互联网运用,适应时代的发展。例如,高校可以考虑将思政教育部分教学内容设计为微课、翻转课堂等模式,让新的教学模式引进,学生学习的方式和途径有所变化,能够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内化,在课堂之余通过网络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外化,综合提高学习效果。
  再者,在考核模式及考核指标方面,也应进行改革创新,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考核模式基本上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结合,按权重算出最终分数,但这种考核模式过于单一、死板,且难以真正体现教学效果。在“互联网+”背景下,考核主体应当不再局限于教师,可以让学生、专家委员会等参与进来,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和综合性,在考核模式上可以灵活多变,多维度进行考核,增加社会实践类的锻炼和考核,让学生更加全面发展。
  2、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降低互联网负面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环境下,网络发展迅猛,充斥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学生也不例外,受互联网影响非常深。在信息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里,高校学生如果对信息鉴别能力较低,容易产生思维误区,并且形成不良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意味着互联网不应当存在,而是需要通过教学、引导等方式进行控制。总的来说,高校应当尽可能提供教学资源,减少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进行思想指导,控制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高校应当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和优势,为思政教育搭建起专业的教学平台,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在该平台上,教师可以通过自身方式整理教学资源并上传,学生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平台寻找资料和信息。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仅能够减少不良信息、无效信息的干扰,还能加快搜索的速度,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学生效率。此外,学生还可以与教师在平台上进行充分、及时的交流,便于沟通、加深情感。
  另一方面,教学平台的搭建虽然可以降低学生对不良信息的接触机会,但是互联网已经充斥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仍然可以接触到各种信息,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但面对大量网络信息的时候,应当具备较强的辨别能力,能够区分信息的本质区别,自觉拒绝不良信息,避免干扰和负面影响。
  3、强化高校领导地位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教学的信心。实际上,思政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也并非绝对的一门学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空间很大,尤其在网络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信息种类极其丰富,而学生获取的信息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有些甚至存在较大的缺陷,不仅无法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同时也影响了高校的教学领导地位。因此,高校应重视这一问题,积极建立起自身的资源平台,维持自身的教学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孙飞, 赵攀.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6(s2):111-112.
  [2]张荣.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转型发展创新模式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17(5).
  作者简介:张俞,女,侗族,籍贯:陕西,生于:1986-12-16,职称: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5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