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分析当前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与劳动力市场要求衔接不上、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探讨体验式教学理论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在联系及其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一种针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为改善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指导  体验式教学  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5-0109-04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20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素质上也有所提高,想招到和留住合适的人才有难度。“就业难”和“用工难”现象并存。2016 年3月,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就业指导课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提高职业生涯管理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国家对高职院校提出的要求,是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密切联系的关键机遇,对于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一次改善现有问题的“东风”,应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与企业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联系,完善课程体系,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一、高职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与劳动力市场要求衔接不够
  就业指导课程主要讲授关于毕业生求职择业、职业适应等问题,帮助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发展自身职业生涯。就业指导课不同于普通专业课,因其与就业的直接联系,对知识的实时性要求更高。一方面,从授课内容上来看,更多的是对社会经验和实践的总结和沉淀,才形成了就业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和沉淀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企业用人标准的变化既快又复杂,这就造成了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滞后性。另一方面,就业指导教材的编写者多是大学教师,就业知识的形成并不是由知识的直接产出人(用人单位)来总结和开发出来,这导致很多现实中最新和最真实的问题被忽略,没有能够进入大学教师的头脑中,没有入选教材成为教学内容,未能变为学生的知识。用人单位与劳动力市场结合最为紧密,他们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规律和要求,熟悉职场的基本现状和运行法则,掌握着学生就业的绝对主宰权,但长期以来他们却无法参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千篇一律。
  (二)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高职院校对学生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对已经习惯于重实践实训教学环境的高职学生来说并不适应,学生对于课堂上教师单方面的理论灌输不买账、不认同、不重视。就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应高于一般课程,不仅受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还受社会大众观念变化的制约。当前“95后”的“慢就业”现象就与传统的就业观念和高校对毕业生的期望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就业指导课程如果不能贴近学生现实、反映学生现实问题,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引起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另外,授课形式单一也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确保教学效果,如案例分析、课堂模拟、就业现场亲身体验或实地参观等。但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形式单一,一味地进行理论授课使学生感到无聊和疲倦,很难获得他们积极的反馈。
  (三)教师教学与现实联系不紧密
  就业指导课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特征,但任课教师往往缺乏这种就业“经验”,因其长期在“象牙塔”里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很难通过“实战”获得相关行业、职业的经验,导致教学内容与企业用人标准和市场需求相脱节。长期以来,就业指导课程在师资队伍构成方面存在一种“瓶颈”:第一类是教师,即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科班出身),他们虽然有扎实的就业相关理论知识和劳动力市场发展基本规律知识,但由于其授课对象来自不同的专业,教师不可能对所有专业的具体就业问题都熟悉,只能粗略概括、泛泛而谈,教学内容一般较为理论化,很多学生质疑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第二类是专业课教师,他们作为就业指导课的兼职教师,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有广泛而深入的认识,但对于劳动力市场发展状况,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等则是“门外汉”;第三类是辅导员等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他们介于前两者之间,一方面对某一专业的就业情况有一定了解,另一方面對帮助学生应对就业挫折有一些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这一师资力量略微弥补了前两类就业指导教师的不足,但他们日常往往担负着大量繁杂的学生工作,对课程的设置、规范、标准等研究不够,持一种临时代课的思想,很难保证课堂的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理论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在联系及其应用的可行性
  (一)体验式教学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在联系
  体验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模拟出一种特定的情境或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某些情境,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就业指导教师不只是就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肩负着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的责任,通过创设一种主题情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达到认知与情境的融合与统一。就业指导的目的之一是实现“人—职匹配”,即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要求,感知外界信息,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职业人角色,重视学生在毕业前对就业环境的体验和感知。因此,体验式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一需求。
  (二)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内涵使其在就业指导课程的上应用具有可行性
  一是体验式教学符合现代“生本教育”思想理念,有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就业指导教育环境。在教育教学理念中,存在两种观点,即“师本教育”和“生本教育”。通常认为,对于理论性较强、理解难度较大的课程宜采用“师本教育”,而实践性较强、理解难度较小的课程则宜采用“生本教育”。显然,就业指导课的大部分知识属于后者,因此更宜采用“生本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学生在毕业季来临之前很难参与到真实的就业环境中,导致就业知识处于“空白”期,上课只能单方面听取教师的讲授,就业指导课总是“师本教育”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体验式教学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重在引导和帮助。这与就业指导的教学目的不谋而合,即帮助学生主动管理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是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思想,同时职业生涯管理的一个前瞻性发展方向也是当代建构主义思想,因此,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程中具有可行性。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思潮,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建构,即知识是人对环境的理解与意义建构出来的结果,并不是简单地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而是强调学习者的经验、态度在认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建构主义职业生涯理念强调个体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混沌的过程,是无序的、多变的、复杂的,个体的生涯经验需要在经历的过程中进行建构。这一理念也与体验式教学理念相吻合。受建构主义思想影响,体验式教学鼓励人们回归现实生活本身,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激励人们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它强调共同参与和协作学习,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这恰恰满足了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强的诉求。
  总之,体验式教学理念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都强调实践性和真实体验的意义,重视学习环境与真实环境的相近性。因此,两者具有较强的内在联系。把体验式教学应用到就业指导课程中,有利于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联系;且体验式课程的设计强调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一法二理六环节”体验式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一)“一法二理六环节”在体验式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原理
  “一法”即任务驱动法,通过创设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任务”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建构。就业指导课程设计者需要基于现实创设情境,将教学内容隐含在这些任务情境中,并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的中心。针对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就业信息的搜集、求职材料的准备等,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情境(或通过真实就业过程的体验)下,以完成“任务”为驱动力,体验情境,找出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教师解惑的过程中反思自身行为,实现对知识的建构。
  “二理”即生本教育理念和建构主义理念。“生本教育”理念,要求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一切课堂活动或教育行为都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来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理念鼓励学生在体验中自己建构,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无常。就业指导课的知识更具有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建构主义强调以开放的视角看待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形成自己对此意义的建构。
  “六环节”是根据任务驱动法设计的六个环节,是一个闭合的系统。环节一——教师在课前根据前期教学经验抛出问题或根據学生需求提出问题,并下达与所设计的情境相关的课堂任务;环节二——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或参看教师在网络上传的素材进行自主学习;环节三——教师创设情景或学生亲身参与就业过程;环节四——课堂演示情景中可能发生的状况,或进行课堂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使得问题在演示、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迎刃而解;环节五——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解惑,引起学生的反思;环节六——将知识应用到真实的就业过程中。最后再次回到环节一,重新面对新的就业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二)模型的设计与运行
  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流程设计整个课程,每一节课的设计初衷是解决一个现实的就业问题,遵循的理念是“建构主义”“生本教育”,基本流程是“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布置任务。课前,教师将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课堂,并布置具体学习任务。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学习内容不限于教师上传的教学资源,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带着问题和任务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解决问题。第三环节——创设情境(或亲身体验)。根据课程目标和待解决问题,结合现实情况,精心创设模拟情景。第四环节——课堂演示。课上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工具让学生体验预设好的情景(或采用课堂交流的形式开展活动),整个过程对课堂气氛和时间的把握很重要,考验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水平。第五环节——解惑反思。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全面把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重点和难点,讲解其他延伸知识,教师适时解惑答疑,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重新建构。第六环节——实践应用。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战”中、总结经验,获得提高。最后重新回到第一个环节,经历过“实战”后,提出新的问题,再开始寻求新问题的解决办法,甚至可以作为后期课程的学习任务。
  体验式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不仅提供了一种课程设计的思路,也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应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从而真正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缓解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学生对该课程应有的价值期待。
  [参考文献]
  [1]冯俊.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转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5).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李方,刘晓玲.教学中的建构主义:高校教学理念的转换[J].高教探索,2003(4).
  [4]李金碧.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反思与范式重构——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7,38(4).
  [5]刘国欢.生本教育理念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OL].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4[2014-05-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501
  &filename=1014367242.nh&uid=WEEvREdxOWJmbC9oM1NjYkZCbDdrdXdSdzU5L2E4MzM5OFFQMnlCc3UxR20=$R1yZ0H6jyaa0en3RxVUd8df-oHi7XMMDo7mtKT6mSmEvTuk11l2gFA!!&v
  =MzA1NjB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E9mWnVSdUZ5N2tWYi9BVkYyNkdyQytHZFBJclpFYlBJUjg=.
  [6]卢万青,冯捷.改进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几点启示——基于师本教育和生本教育的辩证认识[J].经济研究导刊,2011(8).
  [7]田红云.体验式教学的认识论基础及应用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6).
  [8]吴泽球.高校教材滞后过时现象分析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8(1).
  [9]臧建莲.任务驱动法在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OL].河北:河北大学,2010[2010-11-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
  2012&filename=1011269715.nh&uid=WEEvREdxOWJmbC9oM1NjYkZCbDdrdXdSdzU5L2E4MzM5OFFQMnlCc3UxR20=$R1yZ0H6jyaa0en3RxVUd8df-oHi7XMMDo7mtKT6mSmEvTuk11l2gFA!!&v=MjcyODhadVJ1Rnk3bFY3ektWRjI2SDdHK0Y5Yk5xcE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T2Y=.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0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