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物理“电源电压”教学设计方法略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电源电压”一课的设计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努力体现两个特色:一是注重科学态度的培育,让学生阅读电源发展的历史、经历还原“伏打电堆”的活动过程,体验科学家研究与发现的成就,树立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是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利用电子设备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包,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合作探究和表达交流等学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教具;类比学习;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宣爱东,上海市长宁区娄山中学理化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上海  200050)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2-0073-03
  一、教學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七章“电路”第一节“电流电压”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电压的初步概念和电压表的使用等。电压是初中电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正确使用电压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实验技能。本节课的学习是后续学习欧姆定律、电阻等电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在七年级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简单电路的相关知识,以及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但并没有对电流、电压概念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通过前一课时“7.1.1电荷电流”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金属导体中有大量脱离原子核束缚、可以在原子核外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自由电子,也知道在电解液中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正、负离子,为本节课对电压概念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前一课时关于电流概念和电流表使用的学习,则为本节课学习电压表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首先通过演示简单电路中小灯的发光引出新课;然后通过学生“还原伏打电堆”的活动以及观察电压与水压类比的演示实验,知道电压的初步概念;随后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掌握电压的单位及一些常见的电压值;最后学生通过阅读电压表使用电子说明书,学会使用电压表,完成自制伏打电堆的电压、干电池电压以及电路中小灯两端电压的测量。
  本节课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建构物理观念,感受类比、归纳等认知事物的科学思维方法,感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从而逐步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学以致用、勇于实践的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第一,通过“还原伏打电堆”的活动以及观察电压和水压的类比实验,知道电压的初步概念,掌握类比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家研究与发现的过程。第二,通过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书和分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灵活运用比较、归纳的科学方法,感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电压的初步概念。
  学生的实验器材:电压表、电池组、电键、小灯泡、电解液、铜片、锌片、灯架、iPad、学习活动卡片等。
  教师需要的演示实验器材:自制“伏打电堆”演示器、自制“水流形成”“电流形成”演示器、简单电路板等。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电压的概念,二是电压表的使用。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学生“还原伏打电堆”活动和通过电压与水压类比的活动,构建电压的初步概念。然后,学生在信息化资源支持下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学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1. 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理解电压的概念。
  方法一:再现历史,激发兴趣。尊重物理学史,学生利用教师自制“伏打电堆”学具,体验研究与发现的成果,激发学习电压的兴趣。
  方法二:创新教具,助力理解。利用自制“水流形成”和“电流形成”演示器,将“电压”与“水压”进行类比,利用彩色灯带模拟电子的定向移动,将电流形成的微观过程变得可视化、形象化、浅显化,帮助学生理解电压的概念。
  方法三:技术辅助,自主学习。利用iPad向学生推送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学生自主阅读、讨论资源包中的资料,学习电压的初步概念。
  2. 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电压表的使用。
  方法一:阅读文本,自主学习。让学生对照电流表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书,学习电压表使用方法。
  方法二:合作实验,实践应用。学生合作完成用电压表测“伏打电堆”的电压、干电池的电压以及测量小灯两端的电压,反复操练,学会正确使用电压表。
  方法三:技术辅助,评价促进。利用iPad构建课堂小型局域网络,学生利用iPad阅读资源包中的资料,完成实验并上传实验数据,小组的实验情景通过投影可以同时呈现在教室屏幕上,从而优化实验的呈现方式。通过小组实验活动的展示,可以增加学生交流评价的机会,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流程
  1. 教学流程图说明(见图1)。
  情景I演示实验1:演示使小灯发光的电路,提出问题:为什么电源能使电路中的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活动I学生实验1:借助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和自制“伏打电堆”学具,完成“还原伏打电堆”的活动。
  情景II演示实验2:借助自制“水流形成”和“电流形成”演示器,类比水压形成电压的初步概念。
  活动II学生实验2:借助数字化学习资源包,使用电压表测量自制伏打电堆的电压、干电池电压以及电路中小灯两端的电压。
  2. 教学主要环节。
  第一环节:开展“还原伏打电堆”活动和“电压”与“水压”类比活动,知道电压的初步概念及电压的符号、单位以及一些常见的电压值。   第二环节:借助数字化学习资源包,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书,使用电压表测量自制伏打电堆的电压、干电池电压以及电路中小灯两端的电压。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演示实验1:演示使小灯发光的电路。
  【提出问题】为什么电源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设计意图】从现象的观察中产生疑惑、提出问題,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入新课。
  2. 新课:电压的初步概念。
  【学生实验1】阅读“资源包1”,了解电源发展的历史并交流,完成“还原伏打电堆”实验。
  学生利用iPad在iTunse U 中选择“还原伏打电堆”实验的难度,1星最简单(图2),其次为3星(图3),5星最难(图4),选择后完成实验。
  【设计意图】了解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偶然与必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体验科学家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树立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演示实验2】演示水流冲击叶轮转动(图5)和演示电路的工作情况(图6),类比水压形成电压的初步概念。
  【设计意图】知道电压是使导体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路中的电源是提供持续电压的装置,感受类比的科学思维方法。
  3. 电压表的使用。
  【学生实验2】阅读“资源包2”,学习电压表使用说明书,并观察电压表,对比电流表的使用思考电压表的使用;使用电压表测量自制伏打电堆的电压、干电池电压以及电路中小灯两端的电压;汇报实验过程,归纳正确使用电压表的方法。
  【设计意图】知道电压表的量程、最小分度值和使用方法,养成自主阅读、实验探究和表达交流的学习习惯,采用对比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设计是代表上海市参加“第六届全国中学物理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获得一等奖的参赛课案。利用彩色灯带模拟电流形成,将看不到摸不着的电子定向移动转化为实物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看到“真实的电流”的瞬间不禁为此惊呼;利用水箱、叶轮模拟水流形成,且为了与电路对比,将水箱做小、叶轮做大,克服很多技术、工程上的难题,确保叶轮正常转动。采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电压概念,突破教学难点。“伏打电堆”实验如果要成功的话只需要3张吸水纸,但其实给了5张,也就是给了学生失败的可能性。实验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支持,允许学生有一定的空间失败,继而了解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偶然与必然,让学生知道科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利用iPad构建课堂小型局域网络,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引领未来课堂教学模式。整节课思路清晰,教具、学具新颖,学生乐学,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袁静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1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