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体校既是培育运动员的地方,也是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场所,因此要重视体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坚定地走体育与教育相融合的道路,让体校学生既搞好体育训练,又抓好文化学习。但目前体校人才培育过程中往往“避重就轻”,教育管理工作过于松散,运动难度降低,以至于小运动员们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文章提出将体育与教育相融合的理念,在人才培育过程中遵循“三从一大”原则,对小运动员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有重点地提高道德及意志品质的教育训练比重,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以达到提高人才培育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体校;体育后备人才;体教融合;集体主义教育;体育锻炼
  作者简介:李朝辉,广州市黄埔区少年业余体校校长,高级教师;虞飞,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校长,高级射击教练。(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2-0023-03
  培育体育后备人才是体校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运动员培育工作是整个培育工作的根基。体育人才是指那些能成为省市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的人才,也包含高等院校运动队的队员、体育院校学生、体校教练员、社会体育活动骨干等。当然,培养优秀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的首要任务。如何在体校的体育训练中行之有效地对这些体育后备人才进行教育,是体校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每一位教练员要关注的问题。
  一、目前体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我国各地体育水平的发展很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体育事业发达,设施先进,教练人才素质高,但由于地域差异的客观存在,缺少身材高大的运动员苗子,导致一些特殊项目后备人才资源匮乏,而在西部、北部,许多青少年儿童形体高大,体力强壮,但囿于训练条件差、教练人才缺乏,很难成材。如果不能合理流动,适时开发,可能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其次,畏惧困难是体校运动后备人才培育过程中的一大“拦路虎”。目前体校人才培育过程中,容易出现“避重就轻”的问题,比如有些学校过分迎合家长的担心和需求,降低了运动和训练的难度,在教育过程中过于松散,以至于小运动员的身体和心智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这是目前体校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体教融合背景下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原则
  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简称“三从一大”)是多年来我国体育界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靠着这种拼搏进取的精神,我国体育队伍在世界运动赛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们要总结和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用以教育小运动员。
  有些人认为,“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是过时的经验,而且就现今的观点看,运动量大不一定就好,而应当“准”,只要运动量准确科学就能出好成绩。但是,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运动量训练,是对训练过程总的要求,讲的是总的趋势。现代竞技运动对运动量的要求是建立在大运动量基础之上的“准”,也就是说,“大”是前提,没有这一前提就不可能有出色的训练,因此,重提“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1. 从难。所谓“从难”,就是要从运动的技术、战术考虑,提高训练难度,勇于攻克难度较大的关键环节。越是难,越要练,要通过成千上万次的磨炼形成“绝招”。如何贯彻从难原则?这就要制订具体的训练计划,通过一个个训练小目标的实现、一个个困难的克服,来逐步达到训练的总目标。也就是说,运动员在每次训练课上都有一个小目标要征服,且这个小目标必须具备一定难度,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完成。每次训练目标务必要完成,不完成任务,绝不轻易结束。这样,运动员才能在不断的磨砺中提高能力、磨炼意志,在战胜困难后收获喜悦。
  2. 从严。所谓“从严”,就是要对运动员的思想、意志品质和训练技术、作风都严格要求。除少数已实行职业俱乐部体制的运动项目之外,多数运动员都实行类似“供给制”的集中管理。运动员的管理要向军队学习,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仅训练中要一丝不苟,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动作,而且要善于发现训练中出现的自私、胆怯、嫉妒等不良的思想苗头。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处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训练是十分艱苦的,学生怕苦、怕累的毛病可能会时不时表现出来,教练员一定要“严”字当头,不折不扣地执行训练计划,要经常以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的事迹教育他们,使他们在技术、战术和思想品质上都获得进步。
  3. 从实战出发。所谓“从实战出发”,就是要把平时的训练当成正式的比赛,按照正式比赛的要求来对待平时的训练,绝不允许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当然,多安排一些队内、队外的教学比赛,让运动员在对抗的条件下完成训练也是必要的。有些教练员在训练时还会播放正式比赛的现场录音,让运动员在观众的热烈呼喊声中领略比赛的气氛,感受比赛的环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 大运动量训练。现代体育比赛的强度已逼近人体的极限,几乎是对人类全部体力和精力的挖掘和利用。因此,训练必须采用接近极限的运动负荷,必须吃苦流汗,付出艰苦的努力。当然,训练也要有节奏,要讲究艺术,要充分调动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有助于体校对学生的教育,是运动训练中必须坚决贯彻的。
  三、体教融合背景下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途径
  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是一种超强度的体力和智力的付出,它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来支持,而且需要顽强的意志品质做保证。相对优越的条件固然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但也有许多不利于良好品德形成的因素,如由于缺少艰难困苦的磨炼,容易导致孩子意志薄弱;由于家长大包大揽,容易造成孩子依赖性强、任性和胆小;由于家庭缺少集体环境,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的性格特征等。因此,在各级各类体育训练机构中,必须要依据学生的特点,集中研讨和制订运动员思想品德教育大纲,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和道德意志品质教育。   1. 从小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理想是人们对美好前途和目标的向往,信念是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二者都是精神的追求,是行动的力量。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纪较小,之前一直在家长的精心照料之下成长,面对困难和挫折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顽强克服的精神,个别家庭环境比较优越的学生,更容易养成贪图享受、意志薄弱等毛病。因此,必须从小教育这些体育后备人才逐步树立“勇攀高峰,为国争光”的理想,坚定“顽强拼搏,志在必得”的信念。平时在训练中,要注意启发他们把远大志向与日常训练结合起来,与近期目标、中期目标结合起来,从而培养他们的志趣,巩固他们的毅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发展他们的特长。切不可把理想和信念概念化、公式化,更不能轻视、忽略其作用。
  2. 有重点地提高道德意志品质的教育训练比重。思想道德水平是决定训练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青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运动训练的基本任务之一。根据调查研究并总结近年来所发生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运动员队伍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应着重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团结合作、集体主义的团队精神教育;第二,先人后己、乐于助人的友爱精神教育;第三,遵守纪律、服从领导的法治观念教育;第四,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教育。发展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水平,需要刻苦地训练,需要顽强地忍耐,需要吃苦流汗。因此,顽强的毅力、坚忍的意志品质对运动员来说是特别必要的,对小学阶段的运动员来说更是如此。
  教练员要依据绝大多数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加强针对意志品质的专门训练。如根据一定的训练周期安排接近身体极限的身体训练内容;适当安排不良条件下的训练项目,如在风霜雨雪等恶劣天气进行户外训练,或在身体已经较为疲劳的情况下进行再训练等。当然,进行这些活动的前提是注意安全。
  在对运动员进行意志品质教育方面,教练员的重点则应当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教育;第二,勇猛果敢、奋勇当先的英雄主义教育;第三,勇挑重担、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教育;第四,不畏劳苦、不怕流汗的训练作风教育。
  中国乒乓球队是我国体育战线的一面旗帜。他们定期让运动员参加军训,用以磨炼其意志品质。昔日乒乓球女队主教练陆元盛曾说:“让运动员参加军训,这是球队高度重视队内‘独生子女现象’,并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的一种尝试。无论主力队员,还是潜质队员,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运动员的独生子女现象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球队对独生子女球员的管理规律尚在探索中,以保证中国乒乓球队继续前进。”就如我国乒乓球队对独生子女运动员所做的教育尝试一样,虽然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是紧张的,但是球队还拿出宝贵的时间,用军训的方式对运动员进行专门的教育,这是有远见的,是全面育人的新举措,也是提高运动成绩的战略措施。
  3. 突出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精神是體育运动员必备的素质,这一点在集体项目中表现尤为突出。当然,即使在个人项目中,若想较快地进步,也离不开同伴的支持和帮助。目前,部分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较为缺乏,容易养成不合群、自以为是等毛病。因此,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必要进行集体主义的专项训练。要通过角色位置分析、相互配合练习、技术战术分析、胜负战例对比等多种方式,教育运动员充分认识到合作、配合的重要,懂得集体的作用与价值。
  在培育运动员的集体主义精神时,切忌生硬呆板,搞形式主义,要注意通过灵活多样的集体活动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此外,针对个别学生行事任性的毛病,教练员要特别注意利用批评武器,对学生的个人主义、自以为是、搞不团结等与集体主义相悖的毛病敢于批评,及时处理,促使其尽早改正。
  参考文献:
  [1] 常先坤,谢敏.“体教融合”对新时期上海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J].西部体育研究,2013,(4).
  [2] 郑婕,陈志伟.“体教结合”的内涵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32,(1):65-67.
  责任编辑   袁静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1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