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教育擴招提升了国民整体素质,也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优质人才,但与此同时,人才的结构性过剩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管理工作是保障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对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具有显著作用。因此,文章基于就业导向视角,结合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路径:基于就业现状,转变观念;基于学生就业需求,改革完善管理机制;进行逆向思维,优化专业设置;就业信息网络化,学生管理信息化。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蔡志清(1973- ),女,四川南充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四川  德阳 61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CSZ2017203)和2016年度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1602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6-0048-04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的扩招,一方面,解决了国家发展急需高技术、复合型人才的“燃眉之急”,同时也提升了国民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伴随高职教育扩招而来的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导致出现就业难问题。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规划、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本文基于就业导向视角,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与创新路径。
  一、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就业是关系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大事,理应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
  1.基于就业导向开展学生管理有利于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提升就业竞争力。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与之相关的实践性技能,但很少考虑这些理论、技能是否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一致,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学识素养较高,但实际工作能力不强、难以融入工作岗位的弊病。基于就业导向开展学生管理,高职院校可以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需求、行业发展现状的前提下,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深入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使学生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2.基于就业导向开展学生管理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与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管理水平。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人才培养与人才就业是最重要的“两翼”,因此,就业指导与规划历来都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但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未能及时调整办学思路,仍旧固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理念,未将就业指导与规划和正常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前者在很大程度上被轻视,甚至忽略。这不仅直接制约了高职院校自身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就业层次和就业结构。高职院校基于就业视角完善学生管理,一方面体现了管理者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对自己职业的规划更具前瞻性、预见性和科学性,甚至对提升高职院校综合管理水平也有一定的帮助。
  3.基于就业导向开展学生管理有利于为用人单位提供对口人才,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结构和就业层次,对于高职院校提升专业设置的针对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等都会产生广泛的影响。高职院校从就业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管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标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从而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利用最短的时间熟知生产、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学生减少了实习过渡期,那么企业的效益也会相应地提升,这对于今后校企双方有针对性地深化合作层次、拓展联合育人领域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增强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以及深化校企合作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落后,制度陈旧。现阶段,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思路不够开阔、理念相对落后。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强调学生的服从性和组织性,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遵循相应的制度、法规、政策,一旦违背,通常会采用道德教化、惩罚等相对极端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抑制了学生的天性。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沿袭陈旧的管理制度,缺少人文关怀,没能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弹性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之,很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校的工作负担。
  2.重视管理,轻视服务。服务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除此之外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应充当服务者,为提升教学水平、就业质量而服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遵循这一原则的高职院校少之又少。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视管理而轻视服务的现象,管理人员不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师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展工作,而是高高在上地进行“指挥”。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不利于提升教育质量、育人水平和就业结构,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隔阂与矛盾。   3.忽视理论学习,管理水平停滞不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能力。从这一层面分析,只有管理人员与时俱进,主动根据高职教育发展实际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创新管理理念,才能提升管理的专业性、前瞻性和有效性,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缺少系统学习的时间与机会。
  4.信息化带来负面影响。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提升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水平的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有的学生沉溺于电子游戏、网络小说不能自拔,有的学生热衷于网络社交,更有甚者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误导而误入歧途,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对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和防范。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路径
  高职院校基于就业导向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并非单纯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帮学生找工作、提高就业率;相反,这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即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从学生知识结构、能力锻炼、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出发,把教学、教育的内容也纳入就业管理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生存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为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高职院校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1.基于就业现状,转变观念。第一,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趋于成熟,但仍有学生的就业理念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学生只有主动抛弃传统就业理念,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得先机、争取主动。具体来说,学生应该抛弃的就业观包括:一是紧盯“铁饭碗”的就业观;二是找工作一定要“对口”的就业观;三是“父母在,不远游”的本地就业观;四是“一次就业定终生”的就业观。这些就业观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眼界和选择,很多学生宁愿选择待业、混日子,也不选择能够锻炼自己的合适岗位。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就业观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体来说,正确的就业观包括:一是就业既是工作,也是学习,择业的首要标准在于能否通过工作学有所成、提升自我;二是自主创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既可以实现人生价值,还可以更快、更全面地提升自我;三是小微企业、私营企业同样是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二,调整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观。当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强调成绩优异、遵守规定,而不鼓励跳出藩篱、自主创新。高职院校应适当调整对学生的评价观,由单纯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技能,转变为考察学生的职业前瞻性规划、自主创业能力以及职业适应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基于学生就业需求,改革完善管理机制。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机构的职能相对有限,基本工作是围绕学校、系(院)对学生的思想管理、考核、测评、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进行“上传下达”。此外,由于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教务处和各个系(院)之间尚未构建协作管理机制,因此,学生管理方面稍显凌乱、层次不清。为了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高职院校有必要从纵横两个层面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
  第一,从横向上来看,各职能部门间的边界应相对“模糊”,彼此渗透。学生就业管理本来就是一项需要各部门互相协作的工作,因此,如果各部门之间仍“各自为战”,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那么将影响管理效果。具体来说,由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牵头,联合学生处、教务处、后勤、系(院)等相关部门建立健全高效协调的运行机制,实现学生就业状况、各行业中心需求状况等各项信息的共享,各部门根据实际动态调整自身的工作职能,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第二,从纵向上来看,将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各系(院)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只有将学生就业管理的相关权利下移至系(院)层面,让各系(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实体,高职院校才能更加翔实、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就业需求、各专业的就业现状。此外,系(院)相关部门定期将自身的就业概况提交至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这样就实现了学校层面对学生就业情况的宏观把握、整体调度。
  3.进行逆向思维,优化专业设置。作为职业教育的先行者,美、德等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引入了“职业群课程”模式,即一个职业群中包含数种性质相近的职业,课程编制人员通过分析该职业群所需的共同知识技能,对它们进行组合,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基础。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以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就业弹性和职业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社会、行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具体来说,理想的专业课程一方面要包括最前沿、最核心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完善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還要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迁移本领,让学生自身能够融会贯通,实现“一专多能”,形成多岗位就业能力。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既提升了学生的就业成功率、扩大了就业范围,又满足了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
  4.就业信息网络化,学生管理信息化。高职院校应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提高学生管理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高职院校要尽可能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学生就业、学生管理的积极作用。
  第一,就业信息网络化。当前,一方面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却因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求贤若渴。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就业信息网络化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这样一来,大学生在投递简历时更有针对性,提高了应聘成功率;用人单位也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应聘者的信息,提高了人才与拟聘岗位的适配性,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学生管理信息化。学校通过建立就业信息网拥有了一个大型数据库,存储着毕业生资料、用人单位资料、单位需求、签约情况等各种类型的数据。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状况,制定相应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政策,科学预测社会、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让学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实现“精准对接”,让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够“人尽其用”。
  [参考文献]
  [1]王玥洁,路昭亮,康东升.浅谈就业指导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10).
  [2]柏杨.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文教资料,2015(19).
  [3]綦慧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分析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8(4).
  [4]景卫东,邬改利.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导向的内蒙古高职高专预科生管理模式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4).
  [5]孙江涛.“善治”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策略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6(4).
  [6]邓勇军.新媒体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8(12).
  [7]方瑗.从大学生就业探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现代职业教育,2016(30).
  [8]李楠.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7).
  [9]万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管理观察,2018(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2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