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实质性融合至关重要,本文立足于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寻求使之与人才培养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高校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中坚后备力量,高校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对于学生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的必要性
  1.1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需求
  青年興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的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需求,必须要在高度重视的视角下科学培养青年一代。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高素质的青年人才队伍。将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一方面提升了人才的素养,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新型就业,对于整个国家的就业,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也是国家在青年培养方面的战略部署,也体现了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1.2就业大环境下的发展趋势要求
  高校培养人才应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培养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就业环境的动态发展更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当前阶段,我国经济已不再单纯依赖经济增长速度,更多的在追求质量,因此这也意味着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大学生必须能够尽快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就业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如何培养人才尽快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必须要与当前的经济状况相适应,高校的课程以及平台的搭建必须要与当前的就业环境,经济发展趋势相融合,以创业来带动更多人的就业,让优秀的创业人才以创新创业带动经济的发展。
  1.3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2010-2017年的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7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5706万人。而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了800万人,根据教育部消息,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再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值,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将不断升级,培养创业创业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极为迫切。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能够实现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高度融合的重要平台,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平台,也必须要承担着这样的重担,所以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2、当前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
  高校人才培养最大的困境源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运行。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仍存在重已知知识的掌握、轻未知知识的探索,重单一专业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实战能力培养的现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要着眼于未来,侧重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知识自我更新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2高校人才培养平台匮乏
  高校培养人才的在实践环节必须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多依托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实习进行搭建。纯粹体验型课堂无异于纯理论灌输,缺少配合创新创业教育深度开展的持续性、承接性实践平台,灌输式的教学教育方式是人才培养实现不了创新性的弊病原因,纯粹去知识倒灌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校企未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深度融合发展。人才的培养本身是一个各方面的联动过程,不仅仅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策的倾向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顺利发展,实现学校、政府、企业之间的相互融合。
  2.3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 并且对创新创业兴趣缺失, 没有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热情。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差, 很多大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的接受教育, 从而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由于大学教育相对于初高中阶段的教育来说比较轻松自由, 导致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荒废学业, 甚至沉迷网络, 对今后的就业方向也没有清晰的认识, 这就使得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 创新创业的成果如果得不到认可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失去创新创业的兴趣。
  3、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的实践探索
  3.1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实现创新创业与培养人才的有效融合,必要要改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观念,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自身是内因,是起主导作用的,而教师、学习环境等是外因,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教学条件,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人才培养质量的主动性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首先,高校可以对在校学生进行一定的就业方向调查,清楚的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想法,使大学生更加明确自己今后的择业方向。最后,高校有必要将当前的就业形势如实的告知学生,让大学生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
  3.2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实践活动
  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加快整合第一课堂教育教学资源,构建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的培养模式,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内在要求。在专业教育中嵌入创新创业课程,具体可以在高校要针对各年级学生开设分层次的创新创业必修、选修、实习、实训、实践等多角度课程,并基于学生培养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全程化建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主导,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拓宽学生的创新创业思路。需要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主要体现为开设学科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修满相应学分为基础,引导学生把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进行有效融合。专业课程与技能实践的结合。在创新创业知识、方法与精神方面确保全面与系统,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系统,并将其与专业课程体系相衔接。
  3.3完善创新创业综合机制
  创建创新创业相关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选拔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创业经验素养的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也要大力引进校外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结合,尝试将人才培养重心从关注知识的传授过渡到注重能力培养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要不断学习,借鉴先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经验,考虑到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起步晚,创新创业课程设计还缺少统一课程标准,适当借鉴经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本土化,这就需要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3.4搭建优质校企合作平台
  高校统筹结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践平台,更好服务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首先,构建校企联合、合作育人新模式。在关注学生专业实践基础上,推进与大型企业、研究院所的合作,让学生实习实践和创新创业密切相连,建立校企联合育人的新模式,发挥企业前沿科技产业引领方面的优势,并尝试融人到课堂教学中。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放校内外实验室资源,创建创新实践平台。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情况,适当拓展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明确教师在创新创业教雀中的责任,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大力实施导师制度,引导教师参与到学生培养,全面利用好学生培养方案的多践环节,为学生导师制的全面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戴丽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析[J].智库时代,2018(50):37-38.
  [2]岑余璐.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吉首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S1):181-183.
  [3]刘振海,魏永军,刘允.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08):109-111.
  [4]吴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18(06):92-94.
  [5]吴立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06):79-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