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种回归两方境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陶渊明《归园田居》与王维《渭川田家》皆为田园诗佳作。两者虽同取材于田园,但颇为不同。在处境方面,陶渊明毅然回归田园,远离官场。王维虽遭“安史之乱”的伤害,但终未离开朝堂,而是亦官亦隐。在旨趣方面,在对田园的固守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完成了心灵的回归。《渭川田家》则在对野老、牧童、田夫的艳羡中,展现了王维向往田园而未归田园的渴望。在思想方面,陶渊明在“化”中领悟生命之真,王维则在“空”中体察宇宙之寂。
  关键词:《归园田居》 《渭川田家》 回归
  陶渊明、王维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隐逸于田园,王维徜徉于山水,共同将山水田园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渭川田家》皆为田园诗佳作,两者意在回归,但处境、旨趣、思想迥然不同。
  一、弃官归隐与亦官亦隐:陶渊明与王维处境之异
  晋宋之交,波谲云诡。陶渊明少有大志,期以用世。其《杂诗》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陶渊明回忆自己少时志向远大,愿似大鹏展翅高举。然政局动荡,文人难安,陶渊明自言母老家贫,辗转出仕。陶渊明先后出仕五次:第一次担任州祭酒,第二次人桓玄幕,第三次担任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出任彭泽令。袁行霈先生《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云:“他在政治斗争中当然不是一个风云人物,但在政治风云中却也不甘寂寞。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仅仅用生性恬淡解释他的归隐,也是不全面的。他在政治漩涡里翻腾过,他的进退出处都有政治原因。把他放到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之中,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活生生的陶渊明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典型看到中国封建时代一类知识分子共同的幻想、彷徨和苦闷。”陶渊明家族从外祖父孟嘉开始,即与桓氏家族交好,陶渊明后人桓玄幕,即可见一斑。桓玄败落后,陶渊明夹在晋王室与宋王室之间,战战兢兢,急于脱困。“不为五斗米折腰”与其说是陶渊明回归田园的宣言,不如说是一场意味深长的政治表演。陶渊明求为彭泽令,表明了亲近刘宋政权之心,其弃官归隐,又在站队后迅速拉开与刘裕政治集团的距离。《归园田居》(五首)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第二年创作的作品。《归园田居》(其一)即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回首过去三十年宦海浮沉,既有对自己本性的反思,又有从刀光剑影中逃脱的庆幸。“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在沉静中与自我对话,明了丘山之性,并将田园作为自己身心的归宿。
  相比于陶渊明,王维生于大唐盛世,且于开元初擢为进士,少年得志,积极有为。王维与张九龄为忘年交,并因《上张令公书))而得到张九龄的举荐。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王维颇为失落。《寄荆州张丞相》云:“所思竞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王维怅望荆门,深念旧恩,既惋惜张九龄罢相,又暗含了自身政治理想的落空。《渭川田家》大致创作于张九龄罢相后,“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徘徊于渭水,沉醉于田园之宁谧,相见语依依的田夫更让其体味到人情的淳朴与美好,但“怅然吟式微”,又在“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召唤中,显示了王维在官场与田园之间的徘徊。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王维被叛军俘虏,并被迫授予伪职。“安史之乱”平息后,唐肃宗重回长安,开始清算接受伪职的官员。王维因曾写作《凝碧池》一诗,并得弟弟王缙降职请罪,方得赦免。虽然王维后期官运亨通,官至尚书右丞,但政局的风云变幻,朝堂的翻云覆雨都令王维深感疲惫。对王维而言,少年时投身于政治,效命于国家的热情逐渐减退,亦官亦隐的生活成为他人生后期的取向。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社会动荡,文人感叹生死之幻灭,多好隐居与游仙。陶渊明罢去彭泽令,退隐田园,弃官归隐,并将之构筑为精神家园,实有时代之烙印。王维生于盛唐,少年得志,因遭“安史之乱”而生退隐之志,亦官亦隐,借山水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陶渊明与王维,一视山水为归宿,一视山水为别业,实有处境之异。
  二、回归与艳羡:《归园田居》与《渭川田家》旨趣之别
  中国山水田园诗歌传统源远流长。先秦时期,《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如《蒹葭》《山鬼》等,但还未把山水视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成为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田园诗歌大兴,陶渊明的田园诗开拓一方新天地。唐代时期,经过王绩、沈俭期、宋之问等诗人的苦心经营,王维、孟浩然等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形成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所作,为陶渊明田园诗歌代表。《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可谓组诗之核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在晋宋的政治漩涡中翻腾,终因细致谋划而得以脱身。全诗以“归”为诗眼。陶渊明在自然中沉淀,看清内心,领悟其本性当在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既有陶渊明对前尘往事的反省,又是其痛定思痛后回归田园的宣言。“误落尘网中”不仅化用陆机《赴洛道中作》“世网婴我身”,而且亦有《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之意。陶渊明精选了“羁鸟…‘池鱼”两个意象,化用潘岳《秋兴赋》序“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表达自己三十年来心为形役的无奈与痛苦。陶渊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田园后,选取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鸡犬、桑树等意象,借助这些平常温馨的田园意象,安顿好自己的身心,并为后人构建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纵横交织,明晰如画,与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实有相通之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更是借香菱之口,点评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中的“上”字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依依”两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樹颠”,不仅沿袭了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而且化用了陆机《赴洛道中作》“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陶渊明一方面承继汉乐府《鸡鸣》以鸡鸣狗吠彰显天下太平之意,另一方面巧妙地将陆机《赴洛道中作》的虎换成狗,并将两诗中的“高树”替换为“桑树”,唤起人心深处的桑梓之情、田园之思,点石成金,触处生春,诗中之归意亦落到了实处。   《归园田居》(其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回归田园的陶渊明,践行着其“力耕不吾欺”的誓言。他关心桑麻,害怕霜霰。相比于辛稼轩《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把自己锤炼成一名真正的老农。他褪去了历代文人在政局浮沉中的失意与激愤,将自己生命之根扎根于田园沃土,将自己的目光转移到霜霰桑麻,在自然的宁静温柔中,探寻生命本质的意义。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何尝不是对陶渊明生命追求的另类表达?《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此诗继续描绘陶渊明的田园耕种生活。陶渊明在种植的所有农作物中选择种豆,实非偶然。杨恽《报孙会宗书》云:“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甚至因此封书信招来杀身之祸,史称“种豆诗案”。“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表面一派宁静平淡的田园风光,实则饱蕴了陶渊明对波云诡谲政局的心悸与远离。虽然陶渊明在此诗中道尽了田园生活的艰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笔者觉得陶渊明仍然降低了田园劳作的难度。如白居易《观刈麦》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传神展现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暑气相蒸,仍惜夏日的辛苦画面,田家生活之艰辛如在目前。又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镜头对准采菱的农民,他们无田可种,锄犁荒废,转而采菱,血染十指,瘦骨嶙峋,半人半鬼。《归园田居》中带月而归、夕露沾衣,更多具有诗人的洒脱,而并非农人的艰辛。为何陶渊明会有意降低田园劳作的难度?笔者觉得诗歌收尾给出了答案,“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说:“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按照这个标准,陶渊明可谓真正的成功者,因为其性好丘山,志归田园,所以农家苦难亦会变轻。《归园田居》(其四)云:“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陶渊明回归田园,作山泽之游,兴林野之娱,“依依”一词,充分展现了其对田园故居的依恋和深情。《归园田居》(其五)云:“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诗歌巧妙化用先秦时期楚地民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以及左思《咏史》“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陶渊明一方面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妙风光,一条清浅的山涧亦让其内心雀跃,另一方面他继承中国文人的隐逸传统,在坚守人格高洁的同时,将左思“濯足万里流”的孤高傲世转化为陶氏“遇以濯吾足”的平和淡然,“遇”字充满了人与自然相遇相知的惊喜与感激。“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新熟酒、只鸡,朴素的人间烟火使得诗歌具有了隽永温情的意味。《归园田居》(五首)皆意在回归,通过不同田园生活画面,展现出人与自然的美好融合。
  王维亦对田园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他用画家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令人落泪的乡间田园图。“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作为画家的王维对光线实在太敏感了,一米斜光照亮村落,又长又窄的巷子迎来了归家的牛羊。不经意之间,王维已点出了回归的主题。“雉锥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王维亦选择了田园最常见的意象:“雉”“麦苗”“蚕”“桑叶”“秀”“眠”“稀”,用字极妙,充分让人感受到田园的秀丽与宁谧,稀字又暗藏力量,蕴含着大自然绵延不绝的生机。一幅田园图,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就始终少了灵气。“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运用镜头特写,生动摄下了一位倚杖等候放牧孩子归来的老人形象,温馨中自有一份流淌于血脉的人伦亲情。“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辛劳一天后,田夫们荷锄而立,依依告别,各自归家,“依依”一词足见农家人际关系的单纯,并让人体味家的温馨,无形中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了鲜明对照。尽管《渭川田家》歌颂田园,意在回归,与《归园田居》有相似之处,但旨趣仍有分别。《渭川田家》尾联云:“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反复咏叹《诗经·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他艳羡回归,心属田园,但在牛羊、牧童、农夫都能归家的背景中,其实反衬出王维极大的悲哀:心属田园而身在官场,艳羡回归却终不得归。之所以两诗出现旨趣之异,笔者认为主要源于陶渊明与王维仕隐态度之别。仕与隐的矛盾可谓中国文人永恒的难题。先秦时期,隐士之风兴起。《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终饿死于首阳山。《论语》亦记载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劝告,“今之从政者殆而”。西汉时期,商山四皓可谓隐士中之佼佼者。自《后汉书》以降,史书多载《隐逸》列传。隐士以不仕的姿态,拉开自己与朝廷、与政权的距离,在对自身名节的树立中,保持对整个社会的批判与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纷争,政权更替如同走马。陶渊明亲近桓氏。然而,从桓玄之起到桓玄之败,陶渊明充分感受到政治的残酷,并理智远离朝堂,在自然温情的抚慰中重寻人生的真谛。陶渊明虽出生仕宦人家,并有陶侃为曾祖,但其本性率真自然,不以家族为累,不以务农为耻。他认真地告诉世人,“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并在种豆锄草中,感受到人生特有的一份踏实和安定。王维亦出生士族,家境优渥。大唐昂扬高举的风气熏染了王维,少年得志亦使得王维颇为进取,汲汲有为。朝堂与田园,年轻王维的选择当然是前者。张九龄的罢相、“安史之乱”的动荡让王维感受到国家的突变与政局的诡谲,惊起了其少年迷梦,好梦堪惊,理想蒙尘。《与魏居士书》颇能一窥王维观点的转变。“古之高者日许由,挂瓢于树,风吹瓢,恶而去之;闻尧让,临水而洗其耳。耳非驻声之地,声无染耳之迹,恶外者垢内,病物者自我。此尚不能至于旷士,岂人道者之门欤?降及嵇康,亦云顿缨狂顾,逾思长林而忆丰草。顿缨狂顾,岂与俯受维絷有异乎?长林丰草,岂与官署门阑有异乎?异见起而正性隐,色事碍而慧用微,岂等同虚空,无所不遍;光明遍照,知见独存之旨邪?此又足下之所知也。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缓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l斩之不忍,而终身断乎!”’魏居士为唐初直臣魏征后人,孝悌高义,但处境窘迫。王维敬重其为人,劝其出仕,从而写作此篇。在此篇中,王维着重谈论了他对许由、嵇康、陶渊明等隐士的态度。对于许由洗耳,王维认为大可不必,指出耳非驻声之地,许由之举,旷士不为。对于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以马喻己,剖白自身不受羁绊,长思长林丰草,王维指出长林丰草实与官署门阑无本質区别。对于陶渊明,王维亦持批判的态度。王维着重点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以及其《乞食》之作,甚至嘲讽陶渊明一l斩之不忍,而致终身之惭。王维艳羡归隐却终不归隐,既有其少时志在用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影响,又是其亦官亦隐处世态度的生动反映。因此,虽目睹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掌权,朝政昏乱,王维尽管是非分明,忠奸能辨,但仍可立身朝堂,并在晚年官至尚书右丞。   三、化与空:《归园田居》与《渭川田家》思想之异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大兴。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说:“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企图调和儒、道,会通‘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来讨论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表现为远离‘世务’和‘事物’形而上本体论的问题。”玄学调和儒道,以《老子》《庄子》《周易》为本,远离世务和事物,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陶渊明生活在晋宋之交,其人打上玄学的烙印,追求委运任化和与道冥一,成为玄学人生观的句号。陶渊明曾作《形影神》组诗,探索人生的终极意义。《形赠影》云:“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诗歌展开形对影的对话,认为人虽为万物之灵长,但人无腾化之术,终会死去,因此得痛饮美酒,享受人生。《影答形》云:“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影子回答形体,饮酒虽能消忧,但并非人生终极目标。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人生的意义当在竭力追求三不朽中得到体现。《神释》云:“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此篇中神驳斥了形与影,认为喝酒使人寿短,立善不为人知,唯有放浪自然,委运任化,不喜不惧,方能体悟人生终极之意。
  纵浪大化、物我一体,正是玄学最高境界,陶渊明不仅达到这一境界,而且还借助诗歌得以表现。《归园田居》(其一)开篇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将“俗韵”与“丘山”对立,道尽三十年名利场中的翻滚与疲惫,走向丘山则是拥抱自然,在自然中重识人之本来面目。陶渊明采用羁鸟、池鱼的独特意象,生动展现了个人在名教与自然博弈中的挣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生机不绝的大自然呈现出宇宙的本质,陶渊明对田园的回归亦是对人生真谛的体认。《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在保持本真,怀抱朴素,少私寡欲,得大自在。“守拙”既是对道家抱朴的传承,又是对现实世界利害名利的主动摒弃。去除机心,面向自然,陶渊明将自己与自然融合,委运任化,感受着榆柳、桃李、村落、炊烟、鸡犬、桑树焕发着的蓬勃生机,无我之境,令人神往。“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歌收尾化用《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以及《庄子·养生主》“不蕲畜乎樊中”,点出返自然的主题,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四体皆畅,本心得定,生命得以升华。《归园田居》(其四)云:“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诗歌借助薪者与自身对话,展开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人生百年,皆归尘土,宛若幻化,终归空无。“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此语可谓对微尘大众争名逐利的当头棒喝。既然人如落叶,终有坠枝陨落的一天,那在飘落中,如何在空无中铭记自己生命的轨迹,值得每片叶子思索。诗歌余音袅袅,含蓄浑融。我们却由《归园田居》《其一)知道了陶渊明的答案:不困惑于生死,不惊悸于祸患,以委运任化的态度对待世网的种种羁绊,在返归自然之中,达到物我化一的境界。
  大唐王朝,思想开放,儒道佛三教并行。李白号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为诗佛,成为诗国领域内道、儒、释最高成就的代表。王维早年信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安史之乱”的爆发,其思想更加亲近佛禅。王维之母信奉佛学,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王维熟读佛经,如《维摩诘经》《坛经》等,受到佛禅思想的熏陶。另外,王维曾与南宗慧能弟子神会探讨佛法,曾询问如何修道解脱。神会回答:“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使得王维大为惊奇。甚至之后王维受神会请托,撰写《六祖能禅师碑铭》,称扬六祖慧能,服膺曹溪顿悟之旨。
  禅宗中“空”的哲学深刻影响了王维心理结构模式。《維摩诘经》云:“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六祖能禅师碑铭》云:“无有可舍,是达有源;无空可住,是知空本;离寂非动,乘化用常。在百法而无得,周万物而不殆。”世间万物,皆有缘法。因缘而聚,缘尽而散。色是万象,空为真空,然而,空与色并不对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修行者不仅得看破万象,而且还需不执着于空。王维对空之哲学深有领悟,因此在其诗歌创作中,王维不回避色,反而在对斑斓形相的穷形尽相描摹中,让人体悟空之真谛。如《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锥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此诗当为李林甫当政时所作。李林甫口蜜腹剑,排斥异己,王维颇有归田之意。然而,王维士族的出生,儒佛相融的思想基础,亦官亦隐的人生态度,使其心念田园但身处朝堂。对于王维而言,田园是其心底柔软的桃花源,但色即空,空即色,当放下执着,朝堂与田园何异,桃源自在心中。另外,钱锺书《谈艺录》评价:“王右丞田园之作,如《赠刘蓝田》《渭川田家》《春日田园》,太风流华贵,持较渊明《西田获早稻》《下潠田舍获》《有会而作》等诗,似失之过绮。”钱先生将王维与陶渊明诗歌对比,指出《渭川田家》等作风流华贵,失之过绮。笔者认为,绮与色相通。《渭川田家》过于绮丽,何尝不是一种通往真空的特殊方式?又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此诗表面说花,实则说禅。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无喜无悲,听其自然。王维此诗可谓拈花一笑,借助一朵辛夷花展示了自身对宇宙人生的诗意解读,化实景为空境,充分展示了王维的佛学修养。陶渊明为玄学人生观的一个句号,王维则是禅宗,尤其是曹溪顿悟之旨的服膺者。他们的思想折射于诗歌之中,陶渊明在“化”中领悟生命之真,王维则在“空”中体察宇宙之寂。
  要之,陶渊明与王维是山水田园诗大家,《归园田居》《渭川田家》分别为陶渊明、王维诗集中名篇。两者虽同取材于田园,但颇为不同。在处境方面,陶渊明亲近桓氏。在桓玄落败后,夹在晋王室与宋王室之间的他,毅然回归田园,远离官场。王维出生士族,少年得志,虽经“安史之乱”的伤害,但终未离开朝堂,而是亦官亦隐。在旨趣方面,《归园田居》深刻反映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与对世俗官场的厌倦。在对田园的固守中,陶渊明完成了心灵的回归。《渭川田家》则在对野老、牧童、田夫的艳羡中,展现了王维向往田园而终未融入田园。在思想方面,东晋时期,玄学盛行,陶渊明为玄学人生观最后一个句号。陶渊明之“人生似幻化”继承老庄精神,融合人与自然,探索田园真谛。王维精修《维摩诘经》《坛经》等,将佛禅之空融于山林,“怅然吟式微”饱含王维田园理想落空之怅。陶渊明在“化”中领悟生命之真,王维则在“空”中体察宇宙之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