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醉翁亭记》中的生态美学意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佳作,文中状山水之貌,绘四时之景,颂郊游之乐,勾勒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其乐融融的优美生态景观。欧阳修通过具体的山水之乐、滁人之乐、宴酣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禽鸟之乐等,把“诗意的栖居”这一生态主题展现在我们眼前。在这层层叠加的乐趣之中,生态美学中所强调的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得到了全面而又生动的阐释,从中我们也能体味到古人生活的诗意和乐趣。
  关键词:欧阳修 《醉翁亭记》 生态意蕴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历来被认为是古代散文创作中的精品,也是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纵观全篇,文章语言平易晓畅、晶莹秀润,既简洁凝练又圆融轻快;情感饱满真挚而又不失含蓄,纡徐有致;主题意蕴方面既表现了当时士大夫娱情于山水、悠闲自适、与民同乐的情调,又体现出作者贬官谪居仍能怡然自得的豁达的人生境界。置于生态美学的审视之下,《醉翁亭记》中所描写的山水之乐、滁人之乐、宴酣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禽鸟之乐等场景,正是一处处优美的生态景观。生态审美,是一种古老而又新兴的审美模式,昭示着越来越深刻的生态意义,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变得弥足珍贵。生态审美不仅可以发生在当下,而且可以发生在我们对于历史的追忆与想象之中。《醉翁亭记》这篇散文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和谐的生态图景,不仅表现了人和自身的和谐、自然本身的和谐,更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多重生命的和谐,而且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统一,而是和而不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和谐。《醉翁亭记》中的生态美学意蕴是极为丰富的,需要我们细细地阅读,慢慢地品味。
  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
  欧阳修幼年丧父,壮年两次丧妻,三次丧子,胞妹无依,老母多病,仕途不顺,生活中的不幸遭遇让他四十岁就已经是头发花白,因而,他自称为“翁”。但在种种不幸之中,他并没有像其他文人一样,遇到挫折和坎坷便黯然伤神、自顾自怜,而是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谪居滁州时创作的。庆历年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新政而被贬滁州,此时本应潦倒失意的他并没有因仕途不顺而消极悲观,反而纵情山水,与民同乐,这种豁达的人生境界,正如同欧阳修自己所说:“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勇过乎贲育。毁誉不以屑,[故](疑脱)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乎?”(《送方希则序》)欧阳修寄情于山水之间,把自己仕宦生涯中的波折、官场上互相倾轧的阴霾,通过自己心中的诗意,净化为对大自然的热爱。“饮少辄醉”说明他并不是借酒消愁,而是将“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不是醉酒而是陶醉于山冰景色之中,正如文中所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的“山水之乐”恰如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動,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欧阳修是仁智之人,他既有智者的通达、活跃,又有仁者的慈悲、宽容和稳重。他的诗情与他的性情是和谐统一的,他对自然的热爱是深刻的,饱含着自己对人生的特殊理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正是欧阳修人生境界的体现,在他的精神世界里,虽然有朝暮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但无论是朝暮变化还是四季更迭都是美好的,总能在其中找到快乐,他没有伤春悲秋的低落情绪,而是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能在逆境中乐得其所了。
  通观全篇短短数百字,先后共出现了十个“乐”字。可见,欧阳修的乐并不是强颜欢笑,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生命之乐。与其说他陶醉于优美的林壑和潺潺的流水之间,不如说在他豁达的人生观里山水也显得更加秀美了。欧阳修苦中作乐的坚强与达观,正是他身心的和谐之美的具体体现。从《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中也可以看出,欧阳修谪居滁州并没有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以至于自怨自艾,也没有一味地沉浸在贬官的悲伤中不能自拔,反而更加励精图治,在他的治理之下,滁州喜得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欧阳修不但有着宽广的胸襟和诗意的情怀,也有着非凡的政治才干,他达到了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因而,在悲观失意之时也能从山冰之中自得其乐。
  和谐的自然生态图景
  自然风光是生态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醉翁亭记》里,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开篇短短五个字“环滁皆山也”,便把我们引入了群山环抱的大自然之中,跟随着欧阳修的脚步,与他一同行进在山间小道上,我们便能看到优美的林壑、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水声潺潺的酿泉、翼然于泉上的醉翁亭,从自然山水到人工亭台,这些景观各具其美却又错落有致、相得益彰。山、林、泉、亭是物物相谐,辉映生色,呈现出一幅清新、淡雅、恬静、和谐的生态图景。
  欧阳修笔下的自然景观不是孤立的,同样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动静相宜,且具有生命意蕴。琅琊山的蔚然深秀与酿泉的潺潺水声动静相协,意趣倍增。“森林阴翳,鸣声上下”,山林的幽静与禽鸟的鸣叫动静对比,方显出“鸟鸣山更幽”的和谐景致。当然,在《醉翁亭记》中,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更多是表现在景物的变化上。“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清晨,林间的雾气在阳光中渐渐消散,山淋愈发青翠明亮;傍晚,薄雾再次笼罩在林壑之间,朦胧之中透着神秘。欧阳修用诗意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将山间朝暮“晦明变化”这种奇异的动态之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自然之美,在动静结合之中相映成趣。欧阳修不仅写出山间朝暮变换的景象,而且栩栩如生地描写了山间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春天,山间野花悄然绽放,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夏天,佳树茂盛,树荫浓密;秋天,天高气爽,霜色皎洁;冬天,山寒水瘦,溪石暴露。在欧阳修的笔下,自然是具有生命的,它们应时而变,自觉地遵循着万物生长的规律,一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实现了自然之美与人之审美的接轨,正所谓“会心处不必再远。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世说新语·言语》)。此时,欧阳修达到了“心与物游”的审美境界,“自然物的生命也以其彻骨的颤动撩起作者敏锐的感受力,并不断与他的大脑和心灵相沟通、相交流,在这种交流中,物与人相互参照、彼此澄明,从而进入一种未被异化的‘原初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自然景观本就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而且是能够与人相通的,自然与人之间产生了情感的交流和转移,情景交融,共同勾勒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生态图。   《醉翁亭记》的前两段,重在展现自然本身的生态图景,在充满生机和谐共存的自然风光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欧阳修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他自我精神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之美,总是与生命意蕴的存在密切相关的,当生命意蕴消失的时候,生態美也就不复存在了。”因而,优美的自然生态图景,只是《醉翁亭记》中生态之美的序曲,欧阳修进一步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游乐情景。
  太平祥和的众人游乐图
  生态美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的产物,它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和弦,而并非自然的独奏曲。《醉翁亭记》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摹山冰之景上,作者转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滁州的百姓、太守及其宾客在山间游乐的闲适、安逸、祥和的生活图景,他们同处美好的山水之间,各得其乐。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从这里我们可以感知到滁人的快乐,他们在美好的山水之间行进、休憩、往来不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游人在山水中获得了快乐,而山水也因为游人的欢笑增添了一抹生机。人与人之间更是显得温馨融洽,游人即使走在狭窄的山间小路上,彼此间也充满温馨的情谊,他们前呼后应地找寻着自己的同伴,不免还会有亲切的问候和快乐的谈话。老人孩童也处在游人的队伍之中,我们不难想象滁人扶老携幼往来于山水之间的场景。滁人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所流露出的是人与人之间最为真挚朴素的情感,这种情感意蕴与秀美的山水,相映成趣,交织成一幅充满浓郁情意的生态图景。
  《醉翁亭记》不但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趣,而且进一步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生态主题。“临溪而渔,深溪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这简单而又不失丰富的宴席,完全取自于大自然,然而,这种索取与对自然的热爱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中国的生态美学不是西方的荒野哲学,它更加强调其研究对象为人与自然万物共存的“生态系统”,而不是简单地倡导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自然和谐是以共生为前提的,如果因为保护自然而使人类自身无法生存,那么“诗意的栖居”便无从谈起。《醉翁亭记》以自然为宴,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生态图景。在欧阳修的笔下,美好的自然山冰不但给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而且还提供了物质上的享乐。文中人与自然所表现出的生态意蕴,也恰恰解决了我们当今所面临的问题,保护生态并不意味着要遏制人类的发展,而是应该实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即可持续发展。《醉翁亭记》里的“太守宴”揭示了人与自然更为深刻的关系,自然山水对于人类而言,不但是精神的寄托,更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障。如若自然生态遭到破坏,人类找不到的又何止是精神家园?正如孟子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古人对于生态的理解是深刻而又具有实际意义的。
  在《醉翁亭记》的这幅众人游乐图中还隐含着人与社会的和谐景致。太守与宾客同饮,与百姓同在,官民之间没有阶级的差别,也不论地位的高低,他们一同在自然山水之间游乐、畅饮,这种友好和睦的官民关系直接源于社会的稳定。百姓衣食无忧,纵情山水,太守励精图治,与民同乐。从广义的生态美学的角度看,与民同乐所反映的正是人与社会生态的和谐共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5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