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深入的渗透到各学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当中去,更是当前各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目标。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实践应用,希望能够为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化学 任务驱动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160-02
  1.引言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这不仅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更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2.在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具体策略分析
  2.1打造良好的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情境
  为了确保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首先应打造一个良好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情境。在打造任务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依据化学教学内容和需求创设相应的任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其中,体会和感知任务完成的各个细节,培养和调动初中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化学课堂学习氛围中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比如,在教学《制取氧气》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个鱼缸中鱼儿由于缺少氧气而奄奄一息的视频,然后教师给学生提出下面这些问题“鱼缸中的小鱼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变成这样呢?请你找出原因”,学生观看后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出是由于缺氧导致的;在接着提出问题“我们该如何为小鱼提供氧气呢?”从而引出任务,并引导学生一同回忆以往学习过氧气相关知识,最后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讨论后,共汇总出氧气制取主要有三种方法,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感受到化学学习乐趣的同时,切实培养化学学习兴趣,确保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顺利有效开展。
  2.2打造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在化学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任务,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线,在具体教学中应按照任务主线展开具体教学。同时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突显出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通过精心设计任务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加高效的获取化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任务和问题时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学生参与任务活动的过程中,会不断的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和探究意识,同时也会推动学生主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展开交流和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语言表达、沟通等多方面能力。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教师则应做好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从以往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化学课程学习的协作者和引导者,教师经过精心设计任务、具体实施方法和流程、打造良好任务驱动式教学情境,最终完成任务驱动教学目标。在化学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时,应引导学生变被动获取为主动探究,给予学生足够自主思考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从而确保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性。
  2.3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具体运用案例解析
  例如,在讲解“生活中常见的盐”这一课的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给学生布置难度逐渐递增的任务,以任务为主线驱动课堂教学的逐步开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一步步达成本堂课的学习目标。首先,利用生活化的问题引出任务“同学们,请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吃的菜里没有盐会是什么味道,你们还愿意吃饭吗?在生活中人们离不开盐,但是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盐是从哪里来的吗?”让学生了解NaCl的主要来源途径以及分子构成,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教材等方式完成这一任务;而后在给学生布置第二个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的形式将粗盐中的不溶杂质去除,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自主進行过滤、蒸发等试验操作,切实锻炼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刻认知;第三个任务为去除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在这一环节会使用到化学方程式,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获得化学方程式后引导学生完成从NaCl中去除CaCl2和MgCl2的任务,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具体方法。最后,要求学生做出实验报告,在报告中除了实验具体流程结论等,也应包含自己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感悟。
  3.结束语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一种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发强.以任务做驱动,让学生通过体验认知化学知识[J].学周刊,2015(36):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