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寓言教学充满“智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的寓言供学生学习。寓言是一种极具智慧性的文化经典,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静态的文字准确把握寓言蕴含的智慧,同时还能借助动态的言语方式对智慧进行呈现呢?在寓言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寻找既能够通向智慧,又有助于实现对学生言语能力的有效启发的教学方式。以下我结合《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教学来谈一谈。
  一、在讲寓言中品味寓言的语言
  有学者针对寓言这一文体的基本特点做出了如下描述:它如同一个魔法袋,看似很小,却能够从中拿出很多东西,甚至远远超出袋子的容量。其中所说的“小”所展现的就是寓言这一文体的短小精悍,而“很多”则形容小故事中所蕴含的大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寓言中体验寓言的言语方式。
  例如,《揠苗助长》正是这样一篇短小精练而又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虽然篇幅上只有短短150余字,结构也极为简单,但是语言精练同时又极具表现力,不但通俗易懂,而且充满灵动和趣味,使学生乐读、爱读。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
  师:大家有没有看到,今天老师把课文中心急的农夫请到了课堂,可是却没有请到能够讲故事的叔叔阿姨,你们谁来尝试这一角色?
  (师先借助多媒体向生展示了一段动画视频,然后由生开始试讲故事。)
  师:现在这个故事讲完了,还加上了农夫的动作和语言,如果能够再增添一部分心理活动,那么这个故事一定会更精彩。大家可以再一次阅读课文,之后和我们之前所讲的故事进行对比,你能够从中发现什么?
  生:课文中的故事很短。
  生:感觉没有我们讲述的故事内容多。
  师:对,这就是寓言最基本的特点,表面上看它的字数不多,但是精练,虽然没有像我们所讲述的其他故事一样精彩,但是我们却能够很轻松地就读懂其中的内容,还可以在实际讲述的过程中增加很多自己的想象,这也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表达特色。
  在一次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增加了很多充满个性的想象。比如:烈日炎炎下,农夫一边气喘吁吁,一边拔禾苗的画面,甚至还“听”到了农夫的心理活动。基于这样的想象再次结合文本,必然能够绘声绘色地重现这一故事。而我们所听到的内容却并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立足于儿童视角对故事进行的二次创作。这一过程,有效地训练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此时回观课文仍然非常重要。虽然儿童所表达的故事更生动、更具体,但是寓言的短小精练和极具张力也是另外一种与众不同的表达个性。对于不同的文体来说,言語表达风格会存在显著不同,这也就意味着其中兼具不同的教学价值。针对寓言这一文体形式而展开的揣摩和品味,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开启多维度的言语智慧。
  二、在演寓言中触摸寓言的寓意
  从寓言这个“魔袋”能够取出更丰富的内容,这也充分说明寓言的教学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外在形式,而应当深入发掘其中蕴含的大道理,而这一道理的展现大都是抽象的。但是,在“魔袋”中,必然会存在一个既充满感性的又直观鲜活的人物形象,心急的农夫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卢梭认为教育首先需要遵循自然。2~12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属于“理性睡眠期”,他们大都根据自己的感觉对外部世界进行思考和认知。所以,如果能够带领学生仔细品味文本语言,基于人物扮演的方式对故事进行理解,寓言中充满灵动的人物形象必然会显现得更直观,而“魔袋”中所潜藏的“大道理”也能够呼之欲出。
  在教学《揠苗助长》这一则寓言时,我是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的。
  师:我们首先阅读第1自然段,并思考一个问题:通过哪些内容你能够感受到农夫的焦急?并圈出相关词语,和同桌之间展开交流。
  生:我认为通过“天天”这个词能够感受到农夫非常焦急的心态,说明他昨天去了,今天去了,明天要去,后天还要去。
  生:我认为“巴望”这个词非常重要,说明农夫特别渴望,每天都期盼着。
  生:还有农夫“总觉得禾苗一点也没长”,实际上禾苗一天一天都在长大,只是他太心急。
  师:大家再次阅读拔禾苗的句子,你能够从中看到怎样的情景?还能听到哪些内容?
  生:火辣辣的太阳在头顶上暴晒,但是农夫一刻不停地拔着禾苗,甚至顾不上休息。
  生:天色越来越晚,农夫甚至顾不上回家,一边累得气喘吁吁,一边高兴地说:“这下可长高了!”
  师:如果你是被拔起的禾苗,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我拔起来?
  生:离开了水,我觉得自己都快死掉了。
  师:看到这些禾苗都枯死之后,农夫正伤心地坐在田埂上时,又来了另外一个农夫,他们之间会展开怎样的对话?
  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学习提示:以四人为一组,其中两人分别饰演两个农夫,四人共同设计农夫交流时的神情、语言以及动作。组织小组交流之后,学生进行演绎,由师生共同完成评价。
  以上案例中,带领学生品读文字并展开角色表演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演,而演则是对品的提升,通过品、演的有机融合,必然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并结合角色体验,获得更丰富的感性认知,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化,帮助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能够立足于所表演的角色以及环境而展开更深层面的思考。通过文本、角色以及同伴对角色的扮演,能够将其中所涉及的语言、行为合情合理地展现,并呈现出恰当的语言表达,而这一过程必然是良好的语言实践过程,同时也能够充分彰显儿童的语言。
  三、在演寓言中领会寓言的智慧
  严文井先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寓言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当它走向你时,所呈现的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而当它转身离开时,所展现的却是蕴含丰富的哲理。所以,寓言的教学,不但要彰显儿童充满感性的语言表达,同时要着力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理性生长。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处于理性的睡眠期,所以,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不要破坏他们当前的感性之梦;第二,有计划按步骤地轻轻唤醒他们。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寓言中的智慧呢?联系学生生活必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同时促使学生从静思默想过渡至语言表达,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师:现在大家开动脑筋仔细回想一下,你身边是不是也有和农夫一样心急的人?或者你自己本身就是那个揠苗助长的小农夫?
  生:以前我养过很多条小金鱼,为了让它们赶快长大,于是我一次喂了很多鱼食,结果它们都撑死了。
  师:原来这个故事是“喂鱼助长”。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故事呢?
  (教室里立刻安静了下来)
  师: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揠苗助长的现象。(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类似的画面)大家能不能再说说看?
  (生在经历了短暂的思考之后,展开交流。)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引导学生展开对寓言更深层面的漫溯。有学者认为,针对寓言的教学,可以被认为是结合儿童特点所展开的哲学教育,而哲学教育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抽象,同时也包括理性和思辨性。它对于儿童来说,必然需要结合时间和艺术手段。教学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对个体智慧的唤醒和激发,同样充满艺术性,同样需要等待的时间,只有善于等待的教师才能够促进学生言语表达的理性生长,与此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内在的思维品质的发展。
  寓言这一文体,通过语言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地往返于复杂和简单之间,通过这一往返的过程,既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潜藏在其中的内涵和意义。读讲、品味、表演等方式,有助于促进儿童语言的感性发展以及理性成长,这是促进儿童真性表达的关键。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市龙门县龙城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