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艺术职校台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的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会带来极为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在实际授课中,不同的学科内容迥异;不同的学生各有千秋,因此,台词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就不能一概而论。
  【关键词】高职 台词 教学组织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216-01
  一、学情分析
  本专业的学生的语言教学,经过基础发音、语音、各种不同文体作品朗诵、人物语言独白、对白的阶段,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经过名著片段、经典话剧等舞台艺术作品的训练,对儿童剧人物语言基调的确立掌握较好。但是大部分学生因为远离了儿童的生活,对儿童剧中的人物语言丰富的色彩和语言中强烈的动作性塑造比较陌生,虽然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在儿童剧人物语言趣味性的把握上很薄弱,在外部技能表达上找不到合适的方法,特别是笑的技巧表达上,找不到准确的切入点,不知如何开始。教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在艺术专业的领域中,我们也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在单元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本单元的总体课程目标进行讲解,但台词教学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课堂组织形式。虽然传统的分组式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互帮、互助的能动性,但是面对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特别是艺术专业学生感受力、领悟力、表现力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更需要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台词教学如何设计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组织形式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方法是:1.技能实训法:通过课堂上对笑的方式技巧的技能训练,建立儿童剧人物语言外部技巧的意识和表现力。2.前景训练法:通过教师根据剧本和角色为学生设置的前景练习,进行情境实践,寻找到准确的技巧外部体现。3.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和课堂情景進行实践,抓住人物角色的台词内容、行动目的、专注外部技巧进行展示。4.多元评价法:采用微格技术、评价表进行自评、互评,检测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组织实施检测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来分析、总结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否有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前准备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很重要的价值,例如,学生在外部技巧“笑”的表达上不知如何入手。通过课堂上的技能技巧训练——示范笑声,从三声断开的笑到三声连起来的笑,让学生明白了气息的重要性,也找到了笑声要连贯的外部表达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更加具体的圆唇、撮唇、开口、半开口等笑法的训练达到了准确表达人物性格的效果;通过前景练习的实施,达到分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后的分层不同提高;由此再进入到任务驱动法的大戏片段的回课之中,改善了同学们不知如何创作的固有现象;最后利用微格技术等检验同学们对台词创作方法的掌握。
  三、因材适教完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再完美的教学也会有不足的地方,虽然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有一定的收效,但在因材施教上还有所欠缺。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课堂上的进步很大,有的进步不令人满意。课后的回想、分析、思考、总结,使我们认识到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不能只注意到班级教学制——技能训练、分组教学制——前景训练、任务驱动的优势,而忽略了它的不足。
  其实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1.时间不够用。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中的渐进不足,看到大部分同学掌握,对于少部分同学掌握不透彻没有时间来深入。2.学生能力不同。有些学生虽然基本功不错,但运用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综合的进行运用,这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效果。通过实践,我想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因材调教的教学组织形式,来更好的完善我们的课堂。
  四、结论
  高职艺术学院台词教学,不能离开根据学情分析、设计教学,进行因材施教的堂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在课堂内,可以更多些讨论式、座谈式、游戏式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使每个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在与教师、与同学的交往中做到经验共享,学会合作和发现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知识与能力》2016年人民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