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计算机专业人才在二十一世纪是各个公司都非常欢迎的人才,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网络技术在我國的普及,互联网行业面临更加严峻的人才紧缺情况。相应院校及时跟进,针对目前的市场空缺情况设立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先前培养的计算机人才虽然在技术掌握方面符合教育预期,但是当这些毕业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其学习到的内容总是不能和企业实际需要相契合,企业往往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让毕业生与工作内容进行磨合和重新学习。为了应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需求,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企校合作,创建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很多互联网公司获取专业人才的重要途经。为了帮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校企双方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作为作者结合长时间的观察结论和相应的理论支持,希望能够带给读者一些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用信息。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育 人才培养 互联网+ 培养过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学会2016年立项“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互联网+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27)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180-02
  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对于网络计算机人才的渴求,我国各地区的中职院校都开展了不同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和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学校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采用项目引导,学做一体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工作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适应实际的工作环境。同时企业主动向中职院校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也给了毕业生更多的锻炼机会。
  1.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在我国大量普及,计算机软件的使用量大幅度提升,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要继续进步,就需要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编程人员,项目负责人,相关工程师等专业人才。从整体来看,目前市场对于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优秀毕业生供不应求,目前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主要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能够熟练使用专业软件,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本组装维护办法,系统性的学习过计算机软件的编程与开发课程,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除此之外,不同的互联网公司对于人才具体要求也存在不同,例如部分互联网公司希望毕业生能够具备网站系统开发和管理维护能力。目前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北上广深等城市的互联网企业主要需要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业人才,而其他地区对于该方面毕业生的要求则是希望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上手。在大多数人力资源主管进行招聘时,会重点参考应聘者是否存在实践经验,同时有一些企业会将毕业生是否参加过实习作为选择的重要参考。目前互联网公司对于新员工的培训时间差别较大,愿意给新员工以一个月时间进行培训的公司约占74%,愿意为新员工提供三个月以内培训时间的公司,仅占25%,对于投入比三个月时间更长的培训时间的企业数量几乎为零。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更希望能够接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的进入工作状态的新员工,并且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无法对新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所以需要员工在毕业之前掌握一定的工作技巧。除此之外,企业还希望能够接受复合型人才,即同时掌握多种技能的计算机专业毕业人才,能够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同时对计算机组装维护,计算机网络维护,信息管理,产品推广都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2.订单式培养模式特点分析
  互联网企业的产品更新迭代速度极快,虽然每年我国中职院校都向企业提供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但是由于这些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习到的内容可能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不匹配,造成大量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企业无法有效的利用这些毕业生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而毕业生在这些企业中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企业和毕业生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在现代社会,信息沟通速度极快,企业有机会与人才培养机构进行直接对接,直接要求其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
  3.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开发
  (一)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企业和学校之间应该加强联动,及时交流最近的行业发展方向,用全面的信息分析来判断未来需要的人才类型,调整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设置,争取调整过的专业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与工作实际接轨,不脱离社会发展实际,让学生学习目前行业最紧缺的知识,以方便在就业时能够更好的转化于工作岗位,提高毕业生竞争力。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中包括计算机专业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Visual Basic语言、专业英语、计算机平面与动画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局域网络的建设与管理、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广告设计与制作、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同时还要加入“互联网+”概念、发展历程。企业在与中职院校对接的过程中,能够将当下最紧缺的专业人才情况与学校交流,同时对目前毕业生中不同的就业的状况进行讨论分析,为学院下一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方向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让学校始终能够敏锐的把握主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并为其培养配套型专业人才,并且能够根据对社会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对学校内部的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停止一些即将被淘汰的课程,将剩余资源进行优化,提高计算机人才培养水平。
  (二)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模块设置有:计算机硬件与网络,数控技术,物联网,3G软件工程师,通信工程,国际网络工程,国际软件工程,智能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移动通讯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软件工程,软件开发与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中职教育中关于技能方面的培训占的比重较大,而对于技能培训来说,单纯通过书籍课件的形式来灌输知识,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每个时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都有可能发生改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将知识以更好的状态传递给学生。以生活习惯为例,现在学生每天接触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时间,远远大于接触课本的时间,而且通过长时间与手机平板等设备的接触,学生已经能够适应利用此类设备来进行知识的获取,他们习惯并倾向于利用此种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获取,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者们可以将上述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内容以慕课微课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作为课余时间的补充。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接受学生的反馈,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某些知识的理解程度会受到之前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完全遵照教育大纲的进度来学习的,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以调整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节奏。关于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的选择,还需要教育者们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及时跟进最新的资讯,帮助学生了解到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的行业变化,提醒学生利用其他时间去多接触未来行业可能发展的变化前景,帮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对未来行业发展有一个大致的规划。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一味的盲目选择所谓的经典课程,而是应该根据当今社会行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来及时调整。   (三)专业扩展与素质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专业扩展和素质拓展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从业环境,在学生阶段就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减少在未来工作中出现失误造成的影响。学生专业拓展,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更是希望学生从自我认知的改变开始,逐渐去适应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中所存在的种种特性。例如锻炼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去总结积累经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将自己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创新中。提高学生在学习阶段能够接受的模拟训练仿真程度,在学习过程中,耐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去判断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到学生正常接受学习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影响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过去的中职教育中,虽然也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发展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依靠书本理论知识和教师的教育经验来进行的。从实效性来考虑,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长期致力于学生教育工作,所以对于该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关注力度有所欠缺,在获取的资源信息有限前提下,对于未来行业变革方向的判断可能会存在一些失误。而且学生实际进行动手操作的学习时间仍然很有限,在如此有限的操作时间内,学生既要复习之前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又要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课本中没有言明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会占用大量的动手操作时间,所以从整体来看,在原有中职教育过程体系中,学生能够拥有的有效实训实践时间较少,不能很好的达成原先教育大纲中所要求的学习内容,对于如何将知识理论性和实践性进行结合缺乏有效的认识和锻炼。当企业和中职院校开展合作时,企业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全仿真的训练环境甚至是顶岗实习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近零距离的去面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行业,在有老师监督和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技能训练,既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也能够为学生积累到宝贵的实践经验,学生也能够将自己在实训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及时的向学校进行反馈,帮助教育者们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企业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的去观察学生的种种特点,以此为契机来确定是否要与该学生签订毕业后的就業协议。简而言之,学生有机会得到更好的锻炼机会,学校和企业有窗口能够观察学生,三者各取所需,能够共同促进中职教育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发展。
  4.结束语
  通过让企业和学校进行直接对接,企业可以将自己的实际需求更加完整,系统的阐述给学校方面,学校也能够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是自己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更加符合企业需求,提高本校毕业生的竞争力。这样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实践,从实践结果上可以发现这样的合作教育模式成效显著,有效的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水平在未来发展中,深化校企合作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最有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这条发展道路上,学校和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玮.浅谈中职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z2):151.
  [2]王利苹.校企合作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以涉县职教中心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9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