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1-01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1.101
   数学既是贯串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学生本身好奇心和好动性都比较强,思维更是天马行空,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约束,将其发散性的思维整合到一处,使学生们能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当中进行知识学习。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还应营造出愉快轻松的氛围,这样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当然,教学活动更需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师生共同制订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整体的节奏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和归宿。在自主学习当中,教师不能对学生的每一步学习都进行规划和安排,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评价目标进行自主化参与和确定。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订之后,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会更有动力和参与的主动性。比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运用学生们已有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进行课堂导入,然后让学生思考:在扇形统计图当中,想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想要分清楚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所适用的不同的统计类型,三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及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方式和运用条件。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目标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在学生讨论和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在当堂课学习当中所要掌握的内容和达到的学习程度,还能使他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情况和学习情况创设形象和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动力。具体而言,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创设,第一个要素就是新知识点的布置。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与事物。具体应用时,要将新知识点放在问题答案的位置,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其次,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以学生现有知识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调动其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创设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既不能超过知识范畴,又不能过于简单无法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问题。如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快速、顺利进行情境導入是一个问题。问题导入是一个课堂顺利开展的关键,如果导入过程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在后面教学中学生将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等各种问题,所以,在进行问题式情境教学时,导入是关键。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以黑板为例,创设一个与学生相关的问题式情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我们班下周要举行一个班级联欢会,大家想不想装饰一下我们的黑板?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讨论兴趣之后,继续提问:我看到有的班级给黑板围满华丽的彩带,如果我们给黑板的每一条边也装饰上彩带,需要买多长的彩带才能完全将黑板围满呢?这时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能计算出黑板的周长了,从而自然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三、转变数学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目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们所养成的能力之一,但是小学生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也未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因而教师就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数学学习方法会有更全面、准确的认识。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和活动中,比如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石子或种子,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数出本组所获得的物体数量。教师不能干涉学生数数的过程,让每组学生派出代表说明本组采取的数数过程和结论,由教师判定结论是否正确,由学生评价哪种数数方式最为高效。小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时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对学习方式进行转化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内向和外向的学生按照一定比例分到同一小组当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不仅能加深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能使学生了解到同班级同学思维的不同,从而选择适合自己且比较高效的学习方式。
   四、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做数学”。操作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自主操作的平台,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对这个三角形展开测量获得每一个角的度数。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画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则回答第三个角的度数。由于教师每一次答案都是正确的,因此引发学生的质疑,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如下提问:对于三角形来说,三个角的度数存在怎样的特点呢?由此引发学生的猜想:是不是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都是固定的和?这样,便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在学生有了猜想以后,教师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操作方式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在动手操作中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
   五、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习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养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需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方式进行引导,使其在不断观察、动手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全面化、全方位的思维。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和推动的,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尤其是在进行数学应用题运算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和审题。在信息提取、思考和解答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会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同时又掌握了完整的数学学习方法。
   六、帮助学生自我反思
   学生在面对错题时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但再次做同类型题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教师需要通过错题资源,使学生对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和发展。比如在学习“混合运算”的时候,学生有时候对于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方式的顺序会出现错误,违背了正常的运算顺序,所以教师在进行混合运算教学或回顾时,就可以对诸如1.5×0.8÷1.5×0.8这样的问题作出一个汇总,让学生能在比较和运算的过程当中,对于错误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纠正思维和认知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们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站在指导者和引导者的立场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进行引导。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还能使其在思考和学习的过程当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登彬.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2).
  [2]王巧妮.数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
  [3]卢婷.浅谈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作者简介:闫嵘伦(1968.10— ),男,汉族,甘肃金昌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责任编辑 张宏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4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