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漫话科学类谚语”校本课程涵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以每天背诵两则谚语、课前三分钟分享、相互检测、积分奖励等途径促进学生积极地积累谚语,以动漫、唱、演、书、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全方位地玩转谚语。引领学生探究谚语的地域文化、谚语与茶文化、谚语与农耕文化等多种方法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漫话科学;谚语;校本课程;涵养;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中华多民族谚语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梳理和揭示多民族交流、认同的特点及其规律,对于描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下多民族融合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碰撞与共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此,笔者创设了“漫话科学类谚语”的校本课程,引领学生从“积累谚语、漫画谚语、探究谚语、检测谚语”四大板块对谚语进行研究,以此涵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并形成课题,在全国立项。下面是笔者的做法和收获。
  一、积累谚语,培养学生科学观念与应用能力
  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中华多民族谚语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语言资源,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全面系统地整理与研究中华多民族谚语,具有显在而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1.每天背两则。“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为此,笔者带领学生把科学谚语按照时令类、节气类、气象类、农耕类、科学饮食谚语、实践科学实验等类别收集整理成小册子,按类别让学生进行背诵,每天背两则。
  2.课前三分钟分享。在犹太人的眼中没人分享快乐是一种惩罚。分享可以让你快速的成长。分享即获取,你不断地在分享,实际上对自己来说也是成长。因为你每分享一次,对自己来说都是一次历练,都是一次新的突破和成长。你不断地分享,成长速度会越快。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每节课前,笔者的学生都会自觉地按照学号上台背诵谚语三至五则,进行积分,背过一条积一分。
  3.相互检测。根据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检测实现了学习的迁移,学生能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回答新提问或者学习新内容,它正是实现学生自我反馈的重要途径与方法。评价具有多种功能,课堂尤其应该发挥评价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行及时的、恰当的评价,是一种很重要的反馈形式,是推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利因素。因此,定期安排谚语的检测性评价,可以有效提高谚语的教学效率。每逢期中期末,笔者都会安排同桌或小组进行互相检测本学期要求背诵的所有谚语。
  4.积分奖励。对学生进行表扬奖励,就是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符合教育者所预期的认识或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的过程。表扬奖励作为一种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活动中被教师广泛地接受和采用。适当的表扬奖励可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增强其自信心。学生每背诵一则谚语积一分,每满30分可以到积分超市中换取一份礼品。
  通过积累谚语,让学生从语言角度形成的对自然现象的基本认识,使科学概念和规律等在学生头脑中进行提炼和升华。通过大量的积累、提炼、升华、运用,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然会的到提升。
  二、多角度玩谚语,培育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
  教材中的内容是固定的,但我觉得科学课堂不仅仅是教教材上的一些死知识,而更多的应该走出课堂,带领学生了解更多课堂之外的知识。同时,要深刻地认识并掌握一个事物,必须多方位,全视角地进行,为了让学生深入地熟习并掌握谚语,笔者设计了动漫、唱、演、书、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全方位地玩转谚语。
  1.动漫谚语。笔者与美术课、信息技术科合作开展了漫画谚语的研究,并成功在全国信息技术课题中立项。第一阶段先用单幅漫画的形式;第二阶段逐步用四格漫画的形式;第三阶段逐步把它制作成简单的动漫。
  2.唱谚语。笔者和音乐科组合作,搜集好相关的谚语歌曲,教学生唱。如,《数九歌》《俗语歌》《功夫茶》等。
  3.演谚语。《谚语儿歌一百首》为蓝本,指导学生分小组把它排成手语操,每节课结束前作为常规节目进行展示。
  4.书谚语。在每年的六一艺术周里,笔者都组织开展谚语书法比赛。
  5.刻谚语。笔者带领学生去捡形状各异的石头,用电篆笔指导学生把谚语刻在石头上。
  6.书签谚语。笔者指导学生分小组把谚语制作成精美的书签,作为礼物送给亲戚朋友,借此向他们推广谚语文化。
  7.故事谚语。笔者以《俗语谚语故事》为蓝本,让学生分小组练习讲故事,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
  这丰富多彩的活动必然历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的过程,甚至是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过程。这样,学生历经了林林总总的活动后,他们的科学思维与创新品质必然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三、探究谚语文化,践行科学探究与交流
  1.谚语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谚语文化有较大的差异,笔者引导学生从南粤系列、北方系列对谚语文化进行比对探究,总结出南北谚语的异同,形成研究小论文。
  2.谚语与茶文化。民间流传的茶谚语,都是与茶叶相关的容易记住的有关茶的俗语。在茶叶的生产实践和品饮过程中,被人们总结而来。茶谚语,为我國茶学和茶文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茶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证据,同时,从创作或文学的角度讲,茶谚语,又是我国民间艺术中较为另类和趣味化的语言。如,采茶类谚语有“三岁可采叶卷上,叶舒次笋者上,芽者次”“清明时节近,采茶忙又勤”。制作茶的谚语有“多抛少闷高温杀青”。贮藏茶的谚语有“贮藏好,无价宝”“茶是草,箬是宝”。品茶时的谚语有“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早茶一蛊,一天威风”“春茶苦,夏茶涩”,可以引导学生分类进行考察研究。   3.谚语与农耕文化。自古以来,谚语始终活跃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之中,无论是口头上,还是书面上,都被广泛地运用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农业谚语也异常丰富,就涉及的范围来看,有农作物、节气、水利、耕作、肥料种植等方面的谚语。《中国谚语资料》编辑的四万多条谚语,其中农谚占了五分之一的分量。农业操作的程序:节令农时、改土深耕、施肥积肥、农田水利、预测旱涝、合理播种、防虫除害、收获贮藏等方面的知识经验,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谚语与之相对应。笔者计划引领学生从农业操作的程序分类、农业谚语的历史记载、农业谚语的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
  通过深层次的文化探究,使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科学问题、形成猜测和假设,利用科学方法获取和处理信息、形成结论,从而在探究过程中提高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四、检测谚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
  笔者计划分六类,引领学生对谚语进行检测,目前已经开展了前两类的检测,具体情况如下。
  1.检测“节气类气象谚语”。笔者引领蔡子辉等5人研究小组在去年分别对“阴冬烂年”“夏至大烂,梅雨当饭;夏至无雨六月旱”进行检测,笔者带领研究小组到学校附近的气象局收集近五至十年的数据进行比对研究,得出准确率为83.3%,57.1%,并形成了研究小论文。
  2.检测“看风识气象的谚语”。笔者引领蔡子辉等5人研究小组在去年分别我们研究小组分别对“看风识天象的谚语”的“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我们用了近五至十年的数据进行比对研究,得出准确率为94.7%,71.4%,并形成了研究小论文。
  接下来这几年,笔者将引领不同的小组将从“看云识天气气象谚语、看雾识天气、看天象识天气气象谚语、看物象识天气气象谚语、农耕类谚语、等进行检测。
  通过检测学生充分认识到,气象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中经过漫长的观察积累所成,长时间的印证是它准确率较高的有力保障;同时也因为气象谚语主要凭借主观印象和徒手观察所得,或许没有经过专业的设备、系统的计量、科学的记录而成,所以个别谚语的准确率不高。但是,谚语中所包含的思想、知识、经验以及情感,对他人和后人都有长久的莫大的教益。
  总之,通过从“积累谚语、漫画谚语、探究谚语、检测谚语”四大板块对谚语进行研究,使学生懂得了谚语的由來、发展、分类、韵律、价值等关于谚语的知识,背诵了一定数量的谚语,对谚语、对二十四节气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发现长久地观察记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传统办法,而进行大量的数据比较是检验真理的好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学生学习科学和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增强了;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增强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创新精神增强了;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得到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微微,刘洪泉.汉语谚语的文化含义及翻译[J].人文论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9564.htm